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8期   作者:姚秋莉
[导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姚秋莉
        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       广东广州511300
        摘要: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综合思维,在地理综合题的分析作答上往往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本文就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落实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培养   地理综合题   解题思路和方法探究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多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但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综合思维,在综合题的分析作答上普遍存在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缺少因果和逻辑分析,答题术语不规范,表达思路混乱、缺乏条理等问题。以上问题,值得一线地理教师思考和探究,下面就全国卷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和方法作初步的探究,以更好地落实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
        一、注重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综合题一直是控制分数、考查能力的主要题型。综合分析能力是其中考查的能力之一,它对考生的综合思维要求比较高,在分析作答时,考生要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分析归纳出相关地理问题或现象的产生原因。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分析解答时往往会出现答点不全、甚至是答非所问的情况。下面就以2017年全国文综1卷综合题36题第1小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例,探究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36题第1小问要求学生“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作答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到三审题目的设问:第一步审指令词,本小题题目设问的指令词为“说明”;第二步审限定条件,题目设问的限定条件为“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作答时要从这两个限定条件进行分析回答;第三步审关键词,本小题设问的关键词为“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作答时需要结合我国国内剑麻纤维生产状况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原因分析。
        三审题目设问,明确答题要求和方向之后,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提取材料中“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 “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等相关的文字信息,启发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由材料信息可知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为热带地区,与非洲地区相比,我国热带地
区的分布范围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分布特点又对我国国内剑麻纤维的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2、我国剑麻种植地区为哪种气候类型?该种气候类型与热带雨林(或草原)气候相比,其气候有何特征?该气候特征对又对我国国内剑麻纤维的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3、剑麻纤维有何用途?由此可以推出剑麻纤维有怎样的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提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最后再引导学生对题目设问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适当的地理术语把分析答案表述出来。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就得以慢慢形成。


        二、注重因果关系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一般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形成层层深入的思维问题链条。以思维链条的设问方式在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题中常可见到,这种设问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检查学生对主干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等其知识的掌握程度。如2018年和2019年全国卷高考地理Ⅰ卷37题分布以扎龙湿地和里海的演化过程为主线设计了4个层层深入、形成了思维链条的问题, 探究扎龙湿地和里海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但是日常的训练中发现,学生在分析解答第1小题时遇到障碍不会分析回答,则会影响后面问题的作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层层深入、思维链条式设问的题目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可能会主动放弃此类问题的分析作答。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就以2018年全国卷高考地理Ⅰ卷37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例,探究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7题有4个小问,题目的设问呈现出层层深入、形成思维链条的特点。解答第1小问时,可引导学生对材料信息“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进行分析,可知该流域降水少、蒸发量大,说明该地区气候特点为“气候较为干旱”。解答第2小问时,一方面既要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1小问“气候较为干旱”的结论进行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的分析,从而推知乌裕尔河流域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逐渐增大。解答第3小问时,可引导学生把第1小问的结论“气候干旱”和第2小问的结论“蒸发旺盛,蒸发量逐渐增大”与第3小问“河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建立起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便推知“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会逐渐增加”的结论。实践表明,在分析讲解层层深入、思维链条式设问的综合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问题之间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的分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区域对比分析,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考查大都以区域作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区域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针对高考地理综合题区域性强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中,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区域空间思维能力,是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完成综合题问题的作答的。下面就以2016年全国文综Ⅰ第36题第1小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例,探究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36题第1小问的题目为“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读题可知这一小题侧重考查的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差异,分析作答时首先要求学生要对江苏、浙江和横县的地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得知横县纬度较低,据此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是“夏季高温期较长、降水较多;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少,气温较高”。由此可见,在综合题的解题过程中,采用区域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落实学生的区域认知,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指引下,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制也充分体现了区域性、综合性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性的特色。通过对高考地理综合题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究,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顾松明,夏志芳.高考地理江苏卷与全国卷比析及命题启示. 地理教学 2018.13.
        [2] 刘宏.讲评地理试卷  给出三点建议. 地理教学 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