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连辉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面向新时代新要求,如何发挥教学评价对现阶段教育存在突出问题的诊断化解,这是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机制政策保障,而且需要科技对教学评价的赋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学评价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这是推动落实《深化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服务我市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和强大推动力。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共同推进“智能化基础教学评价系统”建设,为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机制保障是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撑.
2017年9月,南安市启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出台了配套的一系列方案,提出了南安市从教育总量大市向教育质量强市发展的总主题,方案提出了“1248”工作要求,其中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就把教育发展“质量为先”列在首位;统筹抓好“两种布局”:教育资源布局、教育结构布局;积极有序推进“四项改革”: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改革、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健全“八大机制”:师德建设机制、名师培养机制、师资管理机制、校长履职机制、教研推动机制、质量监测机制、督导跟踪机制、资源配优机制,进一步做好学前教育、做实小学教育、做强初中教育、做优普通高中、做响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和学生喜欢的学校。从教育资源布局、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装备升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来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一系列配套方案出台后,百花齐放春满园,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的共识。
二、量体裁衣,根据市情制定不同学段的质量评价机制.
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形成常态化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诊断、制定比学赶超目标,让南安教育重返领跑地位,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反思影响区域教育质量瓶颈问题之后的具体举措。初步形成常态化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诊断分析体系、覆盖市、片、校三级教研体系、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导向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提升岗位技能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参与的各级各类培训体系,促进“教、学、研、训”协同发展,这是评价体系构建的标配动作。
中考“比学赶超”激励方案是按照“立足校情、划分类别,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思路,依据学校办学类型、办学资源情况,把全市63所中学分为A类校(达标高中校初中部及市直初中校,共19所)、B类校(市区三个街道初中校、镇区所在地和招收中心小学毕业生的初中校,共20所)、C类校(镇区以外初中校,共18所)、D类校(山区初中校及体育学校,共6所),每年度根据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评价位次情况,实施奖惩。
高考“比学赶超”激励方案是按照“立足市情、按级定责,前溯入口、后评绩效”的思路,依据近两年全市本一、本二及清华北大、“985”“211”等院校上线情况,和各学校三年前高一年新生入学成绩,并参考学校类型,确定全市和各学校高考保值数、增值数;再根据每年度各校高考本一、本二及清华北大、厦大线、福大线等各档完成情况,计算该校高考保值增值绩效,实施奖惩。
三、依托信息技术助力教育质量评价
运用阅卷平台上的大数据,全面补齐学科教育短板。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召开市级、片区、校级质量分析会,校长作分析报告,详细介绍当前教育形势,要求全体教师要认清时间的紧迫感与工作的危机感,要树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危机意识,一切问题用成绩说话,有质量才有发言权,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团队观念。二是要求校级各年段长、各教研组组长要分学科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全面分析好学情与存在不足,全面比对期末统考数据,制定“比学赶超”方案,并落实好帮扶措施。三是出台各次考试《通报》与“光荣榜”,奖优罚劣,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约谈后退学科教师,责成后退学科要制定整改措施,并向校长出具质量书面保证书与整改计划与措施,要求后退学科教师要进一步认清不足,积极改进,要在课堂实效上与课后跟踪上多下工夫,多花心思,力争迎头赶上,不拖后脚。
四、探索人工智能,构建教学评价新体系的思考.
1.探索与第三方信息技术公司共同建立区域教育质量大数据管理平台,可通过考试设备智能物联,实现考试过程透明化、成绩发布及时化、数据分析智能化,减轻学校繁重考务工作的同时,引导学生补短板,激发学习兴趣。
2.致力于把认知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整合,围绕学生德、智、体监测输入及输出需要,对历史数据分析、挖掘,研发形成区域质量常模和预警模型,提供智慧校园”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学校提升教育质量赋能。“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伴随式数据采集。课堂上,教室内安装的摄像头记录老师的授课行为、肢体语言,用作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评估、教育培训。同时还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用于评估学习习惯、学习效果。而课堂外,教育行政单位的管理流程也被记录,这些实时产生的数据会被系统捕捉存储,并通过京师城投的教育质量监测模型,输出动态的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结果,为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及数据预警。
3.新技术赋能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推动一场贯穿“教、学、管、评、测”全空间、全维度、全场域的大变革,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生态。准确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要重点要抓好四个环节: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深入一线研究实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但师生负担过重,创造力无法解放。人工智能过程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智能推荐,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师生减负增效。随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突破,诸如国际领先的OCR识别技术、中英文作文智能评卷、自然语言理解,助力实现以过程评价支撑教学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以及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教育均衡.“未来不是属于A.I.,而是属于掌握A.I.的人类。”
总之,后疫情时代,当前的教学评价难以帮助解决现阶段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科技的发展为教学评价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求来科技赋能教学评价一定会逐渐普及化,是推动落实《深化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服务我市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和强大推动力。
本文适用于:福建省教育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
立项批准号:FJJKCG1-220
课题名称:《南安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