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静芬
广东省饶平县教师发展中心 515700
[摘 要]饶平布马舞是流传于广东省饶平县的汉族民间舞蹈。起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融汉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其表演内涵丰富、形式生动优美,在饶平民间深受群众喜爱,布马舞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把饶平布马舞引进校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各种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对饶平布马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继承 弘扬 饶平布马舞
一、问题的提出和诊断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黎国韬认为,少年儿童布马舞作为一种文化个体,本身就具有非常可贵的创新意义,是一种推广本土文化教育的有益尝试。
带着土壤芬芳和山花韵味的饶平布马舞,近年来,经常应邀外出表演,不仅驰骋于粤东年夜地,还飞跃于羊城都邑;两度马跃香江加入香港身手游行、还跃马濠江加入澳门回归年夜巡游,均受到高度赞誉。我们认为,布马舞进校园,仅仅从音乐舞蹈上的教学还不够,更应注重对布马舞的文化传承,本研究将对布马舞进校园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与分析,针对农村学校条件差的特点,如何因地制宜地贯彻《音乐课标》理念,更好地融入乡土音乐元素,将幼儿园和中小学生的音乐成长及乡土音乐教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关注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正是本研究的独到之处与意义所在。
二、问题的解决
(一)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1)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学生对潮汕风土人情的认识、继承、弘扬饶平布马舞这一项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对家乡音乐艺术理解和热爱。
(2)开展饶平布马舞的相关教学活动,初步梳理和揭示布马舞学习的教学内容;初步形成适应当前农村教学实际的、有效的策略。
(3)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革新课堂教学方法,获得专业上的更快成长。
2、研究内容
⑴课标中对乡土音乐传承的界定,饶平布马舞进校园的意义及引进布马舞进中小学校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⑵开展布马舞的教学尝试,研讨如何在教材内容和第二课堂活动渗透布马舞。
⑶收集和创新布马舞作品,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1、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所选择的科研方法
以县中英文幼儿园、饶平师范实验小学、黄冈镇霞西小学、英才中学、贡天职校五个学校为研究对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2、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措施
(1)准备、学习阶段(2019年5月至8月)
“饶平布马舞进校园的探索与研究”实验课题确立之后,在饶平四中现场作实验课题的开题报告,随后进行有关“饶平布马舞进校园”问卷调查,使课题实验更加有的放矢。我们学习了《延庆竹马 非遗专家》、《舞蹈动作开发与编舞技法教程》等许多有关饶平布马舞的书籍,走访了布马舞省级传承人黄耀好,走访霞西村布马舞基地和霞西幼儿园,走访新丰镇“灰楼布马舞”和新丰镇洞泉村布马舞……一路走来,布马舞那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表演内涵丰富和形式生动优美时时刻刻吸引着我们。
④开发研究的同时做好音乐教师培训工作。
(2)实验实施阶段(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
①“实施过程的步骤
a.请专家入校园、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学习,认真调研、收集、整理适合学生学习已有的布马舞作品。
b.确立具体教学内容
C.课内课外学习研究
深入开展好该课题的教学教研工作,选择富有特色的布马舞片段进行学习和创编活动,不仅从音乐课入手,还从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体育课中,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布马舞的魅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创作适合各年龄段学生表演的舞蹈作品。
d.将充分利用第一、二课堂的时间,创新布马舞操和极具特色的手势布马舞,创编与课题研究有联系的各种节目,特别是疫情过后和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孩子们经过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和线上学习,再次走进校园进入紧张快节奏的学习,会产生环境适应困难以及学习方面的焦虑,选择布马舞操和手势舞进入音乐课堂,在铿锵有力的潮州大锣鼓中,在骏马奋发向上的姿态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传统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也为布马舞注入新活力。
e.请专家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课题组主持人钟静芬老师带领大家将研究成果跟潮州市及广东省内优秀的学校进行推广交流,一次次走向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中山、揭阳等地,走向辽宁国培学习现场,请专家对课题的成果进行修改、完善,提出宝贵指导意见。
f.配合课题做好结题工作,争取编写好校本课程和成果集
②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创造了几种教育模式:
第一种是讲座型。在饶平布马舞进校园的初期,考虑到孩子们对布马舞比较陌生,要让他们喜欢,就一定要创设创设了解探索布马舞的氛围,我们请课题组成员布马舞市级传承人刘树钊老师到学校做“布马舞的由来”“布马舞的民间工艺”“布马舞的伴奏音乐”“饶平布马舞的舞蹈动作”“布马舞的队形设计”“布马舞的荣誉”等讲座。当刘老师跟孩子们讲起布马舞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脉络时,当刘老师带着精美传神的布马和服饰走进课堂,通过动画讲解动作和图案双龙摆尾、传花编索、四面开花等,奔跑的潇洒舞姿,有趣灵动,深深打动学生,大家都跃跃欲试。
第二种是观赏型。引导学生走进饶平布马舞的艺术天地,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美,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布马舞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饶平布马舞经历各个时期的变化,且在内容、形式和工艺制作上不断推陈出新,民间艺术传承丰富,艺术异彩纷呈。自1989年起,饶平霞西布马舞斐名中外。通过观赏,同学们感到那样新奇和精彩。实践证明,不是同学们不爱看布马舞,而是学校、家庭、社会没有为学生创造观赏的机会。
第三种是传播型。我们尝试带同学们到民间艺人的工作室和乐坊中亲自感受他们制作布马的乐趣;在节假日的时候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民间风俗;我们把各类表演布马舞的节目,通过学校的电视台,向全校播放;在学校走廊、楼梯、外墙等学生活动区域创设“布马舞文化一条街”;各班在背后的宣传美术区展示同学们绘画作品:精美的布马、跳布马舞的图画,让大家欣赏;在学校的展览厅摆放精美的和自制的马鞭、头饰、斗篷两种;学校在黑板报中留有“饶平节日风俗”板块,定期更新。
第四种是特长训练型。学校组织的小精灵布马舞队,同学们通过专业训练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技能,能更好将布马骏马奔腾和徐徐而行的美感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样的精品节目对全校学生的审美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每学期初,课题组实验学校的老师拟好学习计划,和刘树钊老师一起抓落实。如创作了饶平布马舞《马蹄声声》《策马扬鞭》等节目。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为饶平布马舞的传承打好了基础。
第五种是展演型。每年十二月是我县中小学生艺术节汇演,为期一周,这为孩子们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的机会。如在2020年校园艺术节中,我们以“乡土艺术进校园”为主题,在四所实验学校分别举行;“画画我心中的布马”绘画比赛,制作马鞭的游戏比赛,精灵布马舞队舞蹈表演……大家把校本教材、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内容与本班富有创意的表演结合起来。饶平电视台追踪采访了孩子们的表演活动。领导们看完专场演出后,赞扬孩子们表演的韵味,赞扬我们的探索又有了新的进步。
③实验的主要方式方法。
第一种是造型想象法。把布马舞中有趣的动作如:抖鞭走马、跳转身、抽鞭纵跳、扬鞭跑马、踏跳转身等,让学生和小伙伴一起,运用自己的想象,一幅幅组合成一个故事,把它们串联起来表演,边创设氛围边做动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表达出来。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了音乐体验,还很快地记住了动作。
第二种是图形谱引导法。让学生看着教师制作的的图形,对布马舞编排图谱了然于胸,引导同学们进行一些新的图形创作,这是孩子乐于参与的一项音乐活动。老师把对饶平布马舞的体验融进图谱里,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动”中,感受乡土音乐的美
第三种是综合学习法。在每一单元中,我们都会以一定的比例构建历史文化、民间工艺赏析及制作以及饶平布马舞的音乐舞蹈的学习,贯穿于幼儿园、小学及初中、中职教学中,老师把饶平布马舞中最吸引同学们的地方、最具感染力的部分进行综合编写提炼,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唱、奏、读、创、做中体验饶平布马舞的独特魅力。
三、实验取得的成效
1、从问卷普查表汇总反映的学生收获
从第一次普查中可知,所有的学生喜欢饶平布马舞多停留在布马很美、服饰很美这两个较浅显、简单的理由上。
从第二次普查表中可知,学生不再只是关注其外表,开始关注布马舞的核心部分了,从音乐伴奏、动作队形艺术、布马及马鞭制作、服装道具的搭配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从第三次普查表上显示,学生对饶平布马舞的来源及发展过程,不同演绎形式的认识更深了,还可以着手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学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有益尝试的创编。
喜爱、关注饶平布马舞普查表
年级 普查 历史文化 潮乐 动作及图案 精美布马
三年级280人 第一次 35人 13% 30人 11% 233人 83% 120人 43%
第二次 96人 34% 151人 54% 250人 89% 180人 64%
第三次 256人 91% 253人 90% 275人 98% 270人 96%
注:第一次普查为实验三个月后,第二次普查为实验一年后,第三次普查为实验一年半后。
2、参加音乐传播活动扩大了饶平布马舞的影响力。
这两年来,我们组织、设计、排练了十多次丰富多彩的饶平布马舞实践和传播活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这些传播活动既使饶平音乐文化得到一定的普及和提高,也使得学校的非遗音乐活动蓬勃发展,有效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
两年来实验学校之一(师范实小)参与的饶平布马舞文化传播活动。
活动 个人传播 学校大型音乐活动 县级大型音乐活动 市级大型音乐活动 音 乐
公开课 其他音乐传播活动
次数 8次 5次 4次 5次 6次
受众人次 1500人 3500人 690人 320人 400人 600人
3、传承乡土文化,主动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几所实验学校在县政府举办的重大节日晚会上都有不俗的表现,饶平布马舞都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和热烈欢迎,有时布马舞表演和潮州大锣鼓表演也来到街头巷尾,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扬,为当地文化生活、文化建设贡献出我们应有的一份力量。
四、问题讨论
本课题已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并取得预期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下:
1.非遗教育传承的主旨是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并推进素质教育。进校园是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如何面向所有学生进行传授与教学,让大家都能热爱布马舞,使我们必须长期研究的方向。
2.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师学习和培训,促进音乐教师对饶平布马舞的学习和理解,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民俗舞蹈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但任何事物只有不断改进,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被传承下来。但必须把握好改编的尺度,否则我们将失去乡土文化艺术进课堂的意义。
4.布马的制作原来是民间艺术家不断加工改良,进行艺术创作而成,价钱昂贵,不利于中小学的推广及普及。我们在研究中已有初步的改良模型,但仍不够生动传神。
5.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制定一套完善传承的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方针和政策,使校园传承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6.加大投入,扩大传承的规模与力度,也希望能得到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
两年来,我们的饶平布马舞进校园已初见成效,今后,我们将在实践中,以饶平布马舞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所取得的成绩作为一个新起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光和热!
注:此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课题《饶平布马舞进校园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516)”的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颜海滨 文明华.潮汕英歌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04期
[2]左淑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J].教学与管理,2020(87):47-48.
[3] 杨明.基于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