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作者:罗海铭
[导读]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民众表达观点
        罗海铭
        沙湾市委党校  新疆  沙湾  832100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民众表达观点、阐述意见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危机事件中,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网络舆情定义及形成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
        1、弱势群体的发言渠道
        网络舆情的内容涉及全社会各个领域,但舆论的主体为网络民众,网民如今已经习惯用网络表达权利诉求,反映社会问题揭露不良的社会现象,形成的舆论往往是由于弱势群体为主导的反映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一个普遍现象,现在的网络已经成为弱势群体进行发表言论最畅通容易的渠道。
        2、网络热点的形成模式
        首先要说的就是互联网的三大特点,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人们除了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关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表达,其中主要包括舆论自由权。通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获得新闻,及各种信息,这些条件导致网络舆论的形成。网民关心公众事务,通过网上匿名发言来参与身边的事物的讨论。心理学家说过,道德,情感,利益,敏感的事件最容易通过人们心理层面获得共鸣,来进行传播。网民大多数从道德,情感,利益,敏感社会事件入手进行讨论,引起大家共鸣,继续扩大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
        3、网络热点危情的形成
        湖北省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的谢双林曾说过,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却有很大的动员能力,目前一部分人不仅热衷于在网上发表言论,更热衷于在媒体上进一步表达,从网上到网下的趋势不断扩大,这是一种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过程,很可能将网络的热点演化成为现实的危机。如果网络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部门并没有在早期进行认真的解决,或解决方法不当。就可能导致网络上怨声载道,事态发酵越来越严重。网上问题网下发展就会形成全民讨论的局面,到时处理起来就变得十分困难。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有关机构自2006年起就开始探索智能搜索引擎和网络舆情研究,并于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2010年后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成立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人民在线),和舆情监测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二、网络舆情特点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媒体审慎地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取舍新闻和评论,互联网便成为民意的风向标。”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新媒体的发展,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播报平台为所有人打开了大门,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然到来。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资深网民,不断创造和传播信息,网络舆情呈现规模效应和共振结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应对是打通“两个舆论场”,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的迫切需要。以微博、微信和SNS网站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冲破了传统媒体舆论壁垒,社会舆论格局为之改变。当下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口口相传、媒介互动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我国出现一个众所周知的社会现象:网民经常借助BBS、博客特别是微博客,表达利益诉求,批评社会现实,也经常监督政府,但容易流于情绪的偏激和相互感染,群情激昂,甚至群情激愤。

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络社区的‘两个舆论场’之间,出现了隔阂。”目前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三易、三难”的特点。
1、“三易”即:一易突发。“网络舆情战”一般在暴 发之前具有“无征兆、无准备”的特点。一个普通事件甚至只是一条普通新闻,一些局部现象、个别言论,一旦被关注,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任何一个网络所 能够延伸到的角落,往往会从“普通”事件升级为“焦点”事件,甚至演变为“炸点”事件。二易互动。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模式,网民可以对任何感兴 趣的话题自由发表观点,而话题的发布者也可以对此观点进行回复,众多网民的参与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交流圈,这个交流圈通过对话题内容进行发酵,就会形成一 定主导的观点和意见,并产生普遍共鸣,进而推动网上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扩散,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意”和“民声”。三易嬗变。网络具有自由开放和兼容并包的特点,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任何感兴趣的信息和见解。
2、“三难”即:一难预测。在目前尚未实行网民实名制的情况下,网上发言者身份隐蔽,不受控制。且网民初始阶段各种情 绪、观点并不系统,难以准确测出舆情等级和发展方向,新的激发因素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也难以预料,提前预防难度大。二难控制。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 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网络信息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传播 和接受的泛化媒体,且信息平台的给付者数量庞大,缺少必要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舆情的掌控很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小网删、大网发,此网堵、彼网 冒,且声援广泛,影响力大。三难确认。网民队伍是一支人员数量众多的庞大队伍,一个公民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网名,网民为世界第一,由于不是实名制登记,网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即使是网上重点人员,也会经常改头换面,操纵网上舆论。
        (二)网络舆情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十几年的一个周期之后,形成了很多新的趋势、规律,特别是在社会舆论场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首先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表达观点的主要阵地,有人说所谓上访不如上网,上网更加快捷,更加有助于我们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两年的一个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互联网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了一个民意表达的一个最主要、最活跃的渠道。
        2、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使得大众有了更多的表达渠道,而且对政府的工作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我们知道这两年因为互联网曝光而出现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一方面给我们公权力带来一定的困扰,但是更多还是起到了一个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些贪官、昏官一些不正之风、不良现象,通过互联网的监督得到解决,也是起到了一个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理措施
        (一)在思想观念上。
    坚持以人为本、公众至上理念,高度重视并直面舆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既不能缓和事态更不能化解矛盾。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初期地方政府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而是简单将警力推到最前线,导致惨痛后果。这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有责任满足公众知情权,如果封锁信息,必致谣言四起。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报比不报好、早报比晚报好、自己报比别人报好、主动报比被动报好”,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纵。
        (二)在实践操作上。
    密切关注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公布处置情况,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谣言传播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这说明,事件越重要,信息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
         第一是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机制,抢占舆论“制高点”。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全党动手和部门负责相结合,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做网上舆论工作的良好格局。工作中,成立各级网络舆情应对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实行24小时值班制,指定专人专抓,随时获取本地信息,认真分析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大势,加强指导,牢牢掌握舆论领导权。
        第二是尊重网民权利,疏导舆论话语权。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形成时,应在坚守网络行为规范“七条底线”的原则下,坚持以人为本、开明开放的理念,切实尊重网民的权利,以宽阔的胸怀、强大的承受力、超强的应对能力,真诚搭建公众在网络领域的宣泄、发声平台,引导网民思想和社会舆论,尊重和满足网民对具体事件的知情权、参与权与求真欲,让网络文化起到引领时代舆论潮流凝心聚力,服务中心经济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三是注重方式方法。
        抢夺舆论引导权。现在,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一部手机就是一套完整的采访器材,可以录入和发送文字、声音、照片、影像,可以进行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主动引导和宏观把握舆论引导权。
        第四是开展问计于民,拓宽舆论监督权。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开通官方微博,实施网络问政,适时召开网友代表座谈会,大力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活动,为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及职能部门与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搭建平台,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开诚布公地回复和解决网民意见和问题,以积极行动的政治生态,欢迎和鼓励网民.
        第五是敢于、善于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引领舆论主阵地。面对互联网民间舆论场的异军突起,我们必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果断“发声”,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壮大主流思想的舆论影响力和群众感染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