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问题,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余延华
[导读]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问题,是为学生新旧知识间
        余延华
        四川省犍为县双溪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核心问题,是为学生新旧知识间、过去经验与要求形成的能力间搭建联结的关键介质,既指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起关键联结作用的问题,也指对学生语文认知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抓住了核心问题,就抓住了根本,就能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能实现必备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就能建设起高效课堂。一、聚焦核心问题,明晰思考路径。二、聚焦核心问题,优化教学内容。三、聚焦核心问题,简约教学过程。四、聚焦核心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家语文课堂核心问题 ;聚焦核心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建设高效课堂
        
核心问题,是中心问题,是关键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核心问题,是为学生新旧知识间、过去经验与要求形成的能力间搭建联结的关键介质,既指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起关键联结作用的问题,也指对学生语文认知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抓住了核心问题,就抓住了根本,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能实现必备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就能建设起高效课堂。
一、聚焦核心问题,明晰思考路径
语文学习的过程,一定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考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种重要能力。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注重朗读、背诵和积累的学习,即重视观察、感悟、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却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要具有思考力,思路必须清晰,逻辑必须清楚。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明白思考的方向,学习思考的方法,探索思考的路径,探寻思考的结果,感受思考的快乐,从而学会思考,不断提高思考力。
        聚焦核心问题,其本质就是去繁取精、去伪存真,这一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培养思考力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一步步展开、解决核心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思考发展的过程。
        如,《小毛虫》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各种蝴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蝴蝶的美丽;再出示小毛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小毛虫外形的不好看。这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呢?这个问题就是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抽丝剥茧,一步步体会小毛虫的“不悲观不羡慕”、“尽心竭力做茧”、“耐心等待重生”,同时融合进行相关语文要素的训练,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核心问题:小毛虫努力做该做的事、遵循规律、耐心等待,才能破茧成蝶。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思考的方法,明晰了思考的路径,也就提高了思维的能力。
        二、聚焦核心问题,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中,有的课文篇幅短小,要“薄文厚教”;有的课文篇幅较长,就要“长文短教”。也就是说,要优化教学内容。怎样优化教学内容呢?聚焦核心问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守株待兔》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文言文。通过对课文的研读,确定核心问题为:为何这个宋人“身为宋国笑”?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宋人心存侥幸,把偶然当必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学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时,教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先让学生用“走”字组词,再请学生看课文旁“走”的注释,然后告诉学生:“走”在古时候就是“跑”的意思,有些字古今意思是不同的。接下来,教者带领学生拓展:《五十步笑百步》中“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狐假虎威》中“兽见之皆走。”《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中“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些诗文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这样教学以强化学生对“走”古义的理解和识记。然后,教者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学习中:一个“走”字,表现出了兔子怎么样?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懂得了:兔子跑得太急,慌不择路,才会撞上树桩死去,这是很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发生。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样围绕核心问题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字词,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还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存,从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材是“死”的,而教学却是“活”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需求,往往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剪裁、组合、创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这个意思。聚焦核心问题,能使教师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如,《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研读课文,提出核心问题: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有什么变化呢?教者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描写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同一种景色的语句(天的变化、蝉的变化、蜘蛛的变化等)摘取出来,进行对比阅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到景色的具体变化,体味到夏天雷雨的美。
        三、聚焦核心问题,简约教学过程
        上面讲到有的课文要“长文短教”。这类课文的教学聚焦核心问题,既能优化教学内容,还能简约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高效。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是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一篇长课文。研读课文,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哈尔威船长相提并论?教学时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紧扣三个场景:镇定指挥、有力对话、与船共沉,抓住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深刻体会人物品质,感受哈尔威船长伟大的英雄形象。
        四、聚焦核心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绝不只是限于课内,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是在课外。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学习就有多宽广。所谓“课内得法,课外运用”,就是在讲语文学习要重视运用实践。
        聚焦核心问题,紧密联系生活,适当开展小主题研究活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传统文化”,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三首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古人在春节、清明、重阳节过节的情景和思绪。这篇课文后安排了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要分小组活动,并要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活动结果。很显然,这部分教材的核心问题是:人们是怎样过传统节日的?
        在三年级的寒假里,我就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做了一个小主题研究活动。活动主题:快乐过猪年,活动内容与要求:1.猪年到。积累2副猪年春联,弄懂意思,记录下来。2.写“福”字。在红纸上写“福”字,张贴在家门上。写之前,反复练习。并将写“福”字这事写成一篇小作文。3.置办年货。做一张购物清单,和家长一起置办年货。4.做一道拿手菜。家人团聚时,做一道拿手菜,并拍照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供大家“品尝”。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并且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还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聚焦核心问题,不仅能更润物无声地进行人文教育,能更扎实地进行语文要素学习,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而深入地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起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周光岑 2009《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