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主题式劳动教育”的策划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潘天真
[导读] 学校是推进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
        潘天真
        温州市瓯海区学生实践学校
        论文摘要:
        学校是推进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然而初中学校过于强调学科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制约劳动教育落地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实施无序、落地无法。笔者尝试通过策划构建“主题式劳动教育”,梳理校园活动资源,挖掘劳动教育主题,拓展劳动教育内容,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为初中学校落实劳动教育,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值得推广的劳动教育案例和做法,构建有序的劳动教育体系。
        2020年初,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2〕。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过于强调学科教学,忽视劳动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制约劳动教育落地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实施无序、落地无法。初中学校急需一些落实劳动教育的资源,特别是有借鉴意义的、值得推广的劳动教育案例和做法,需要构建有序的劳动教育体系。
        笔者曾在初中学校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尝试过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策划实施主题式劳动教育,为初中学校落实劳动教育探索一条实施路径。
        活动案例:《百变塑料瓶》
        浙江省编《劳动与技术》课程七年级教材中有这样《简易笔筒的制作》这样一个小制作内容,其设计思路是利用生活中废弃矿泉水瓶作为原材料,采用剪、编等技术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笔筒。其基本样态如图1,一个课时即可完成。
        我们觉得这样的劳动教育不够深入,浅尝辄止,不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基本理念。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止要学生学会基本技能,更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因此,在学生初步学会剪、编等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设计,于是产生如图2这样一批新的作品。
        
        
        
        
        
        
        学生创作之门打开以后,奇思妙想如泉涌般迸发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创作,我们积累了很多以废弃塑料瓶为原材料的工艺制作,积累的越多,思路越广阔。我们在省编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以生活中的废弃塑料瓶为原料,以“变废为宝、美化环境”为主题,开发了《百变塑料瓶》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活动,效果更加突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校园中拥有不少可供开发的劳动教育主题素材,建构主题式劳动教育的基本操作如下:
        一、梳理校园资源,挖掘劳动教育主题
        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必要劳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根本价值是助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载体,如劳模故事、反映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等,虽不属于生产要素的范畴,但由于其都蕴含着对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教育影响力量,都可以纳入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范畴。

因此,从劳动教育资源的视角去审视学校的劳动教育,将有利于我们开拓思路,全面盘活学校各种显性和隐性、直接和间接的劳动教育资源。
        首先可以从校园日常生活中挖掘劳动教育主题,如教室、公地的清洁卫生打扫,个人用品的整理等,利用班级劳动和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自觉,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其次可以整合学科内容挖掘劳动教育主题,特别浙江省编《劳动与技术》教材、科学、社会与历史、道德与法治、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都有相应的劳动教育资源。再次可以在学校劳动基地中挖掘劳动教育主题,不少学校都有植物种植基地,如校园中的“自家自留地”、学生在自己班级的劳动工地和廊道花盆、书台的盆栽等,开展种植能手、养护能手主题活动。再次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挖掘劳动教育主题,科技节活动、体育节活动、读书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春(秋)游活动、夏(冬)令营活动、军训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会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植根于学校,有丰富的劳动素材。如读书节展示场地设计布置、体育节后勤辅助等。
        二、紧扣活动主题,拓展劳动教育内容
         在劳动教育中,学生是当之无愧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劳动也就无从说起。有了劳动主题,还需要发动学生,参与构建丰富的劳动内容,让学生深入劳动中去,获得多角度的劳动体验。
        1.引领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产生劳动内容。
        针对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思,然后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内容。如:学校的读书节展示活动,学生进入现场就能看到需要做什么事情,分工领取任务后,就要思考怎么样把事情做好。
        2.利用思维导图,产生劳动内容。
        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起始阶段,学生自行提出劳动内容是不太现实的。绝大多数是学校规划的或教师事先确定的,学生对这些劳动可能不熟悉、不感兴趣,至少部分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因此,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内容。如图5:校园自留地劳动主题的活动内容构建。
        

        
        
        
        
        
              
        三、把握核心目标,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我们开发劳动主题,最终就是为了更有利于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引导学生进入劳动体验。所以我们要在学生劳动实践中,检验劳动主题开发的有效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期望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以这些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来设计评价指标,衡量学生参与主题式劳动后是否有实际效果。同时作为改进主题设计,完善劳动内容的依据,进一步构建有序的劳动教育体系。
        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主题式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确立劳动观念、传承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整体提高劳动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