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春
湖北省宜昌市图书馆
【摘要】 关于城市,我们有太多的感慨。随意站在一个制高点上,看到的便是每天变着样儿的城市,当我们注视着那些城市的历史印记在不断消失时,不禁要问: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座城市么?
【关键词】 城市记忆 整合 信息资源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建设与老城改造, 很多有关城市记忆的信息资源都不可避免的流失或湮灭在时代发展潮流之中。保护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如何保护这些鲜明厚重的文化资源不再流失是当今图书馆界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有关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整合,具体来说就是以城市过去、现在、将来的发展为脉络, 将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字资料、照片、影像等城市记忆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构筑一个集文字、图像、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全面反映城市风貌的信息资源平台加以利用, 从而使城市的历史不再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数字或纸页泛黄的资料。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公共图书馆或将成为它过往与未来的见证者。
1. 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1 濒危的城市记忆为民族文化敲响了警钟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气候、历史甚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众多千姿百态的城市风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又一个城市的鲜明特征在城市再造运动中涣散了。高树庭廓、青砖碧瓦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盲目的建设更新使我们的城市文化灵魂逐渐“空壳化”。面对这样一种窘境,我们该如何聆听濒危的城市记忆给民族文化敲响的警钟?作家冯骥才曾感叹:“巴黎的历史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巴黎真正的历史感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片风光依旧的老街。”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民族宝贵的财富资源。如今我们城市建设的最大误区在于太多现代的元素不经论证地融入到文化遗产中, 使历史的真正面貌被淹没。如今我国很多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诸多误区和隐患,或是保护措施不力,或是重视程度不够, 使文化遗产成为濒危遗产。面对这样一些思想、行为的误区,我们该如何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亟待保护的“遗产”上?如何采取持续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民族文化渊远流长、绵延不绝?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1.2 社会发展中保护城市记忆的迫切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所衍生的一些浮躁和短视行为,使很多城市逐渐沦为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作家胡世全在谈到城市文化时说:“认识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上百年历史的穿透,没有数十年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不可能触摸到她的灵魂的。”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以现代审美眼光、手法对历史建筑、街巷进行改造,让城市千城一面,能否真正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传承?我们知道,公共图书馆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具备众多的社会职能,所以我们要更先一步、更深一层认识到保护城市记忆已迫切眉睫。例如宜昌屈原祠是县区旧城整体搬迁的重点项目,它是文物古迹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景区。在城市“新陈代谢”的发展中, 如何保障其重要元素不会衰亡和消失? 如何不被大量的新兴仿古建筑所取代或淹没? 公共图书馆应该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将那些具有历史渊源的、原生态的、不可再生的、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等以第一手资料形式进行深度记忆建设,以数字化信息资源形式加以保护和延续。
1.3 保存城市记忆是图书馆发挥社会职能的需要
城市记忆有着一个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是由一系列代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源、建筑 、街道和文物古迹等历史坐标点串连而成的,它是俯瞰一个城市历史脉络的鲜活地图。如何深度发掘、经营、传承城市记忆,熔铸城市人文精神已是当前规划部门、文化部门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发出了保存城市记忆的呼声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传播中心,在其功能与服务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中国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曾说过:“图书馆的功能,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记忆,实际上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收藏者、传播者、传承者,图书馆所收集、整理、保存、传播记载着城市变迁历程以及有地域特色的文献资源,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肩负着保护城市记忆、保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真实、完整,社会责任重大。
2. 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收集手段
城市记忆建设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收集城市记忆最原生态、最翔实的信息资源为起点,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最权威的依据。
2.1 以多元化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广泛收集
2.1.1 通过图书资源、电子资源以及网上收集
通过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及馆际联盟完善收集;通过网络进行收集、筛选、下载、储存,包括对城建、民风民俗等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在政府文件、项目档案、年鉴记载、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广泛宣传作用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通过地方志部门、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书店等索取有关文献信息资料。
2.1.2 通过照片、图片、音像资料、名人档案收集
照片、图片、音像资料、名人档案的收集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筑、人文景观、市井街道、民俗特色等照片影像;二是围绕城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或纪念馆,收集有关城市的新闻纪录片、人物传记片、老电影等文献资料;三是针对性的收集与城市历史有关的代表性人物史料、现代名人档案,经过后期的分编整理后,提供利用。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可以分三个步骤展开,一是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对遗产的普查、认证、立档、保护,其中照片、录音录像等应贯穿于普查收集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对各类遗产要在采风整理的基础上整理成稿,以图、文、声、像形式保存;三是建立起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更多的人认同传统文化, 共同参与保护传统文化。
2.1.4地图的收集
关于地图,不仅要重视历史地图的收集,还要注重当代不同版次、不同时期地图的收集,通过地图找寻和记录城市发展的轨迹。
2.2 现场收集
2.2.1 通过照片、摄像、文字等方式对现场原貌进行记录
通过对领导视察、名人演讲、重要会议或其他重要活动进行全程真实记录;用镜头跟踪拍摄新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工程项目,认真收集第一手资料;用照片记录城市建设重要活动, 包括准备改建或拆除那些具有典型或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完善城市档案。
2.2.2 用照片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
文物古迹、山寨民居、胡同牌楼作为历史文脉是城市面孔或地域符号。由于诸多历史原因, 许多记载城市历史、反映城市变迁的照片、文字资料等散落于民间,没有得到妥善统一的管理和系统完整的保存。面对现实中的诸多困难,图书馆要利用自身优势筹组人员、备好预案,通过分片分区、走街串巷的方式进行考察、收集、拍摄、存档,以保存城市的文化原貌。
2.3 收集口述史
口述史就是一些名人、重要人物讲述的关于本人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 关于某一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情况, 用音像设备采集或笔录下来的记录。口述记录档案能够从某些方面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看清一些众说纷纭的历史问题,补充“文”中所缺。不难看到,口述史的收集,也是信息资源收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整合城市记忆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资源共享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在履行实现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文化关怀、文化共享的同时,其业务建设也应从传统文献资源的收藏提供转变为数字产品的生产提供,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深入,图书馆将不可避免地融入到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通道选择。
在我国,数字资源共享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图书馆在涉及城市记忆数字资源构建共享的过程中任重道远。首先,要坚持打造专题特色数据库平台。在虚拟馆藏与实体馆藏并行的时代,公共图书馆应大力推进数字资源的加工,逐步实现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建立常规运行机制,为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和共享奠定基础;其次,要整理完善数字资源的各项技术规范,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形成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标准、数据加工标准等新规范出台,这将有助于实现各个城市之间、各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再次,合理建设、布局城市数字资源,形成特色互补的数字资源共享体系。图书馆要重视采访、收集、整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地域性、特色化馆藏,将数字资源与区域社会、城市发展各方面对应配套,满足社会文化交流的需要。可以预见,公共图书馆在以“城市记忆”为核心的城市记忆资源建设中, 通过不断充实、完善、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最终将促进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在大中国、多民族下的繁荣发展、共建共享。
在我们的城市,需要矗立一些文化符号来承载这个民族的历史之重:古迹、文物、民俗、影像……一些毫无关联的独立片段,都因为这种记忆而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城市而言,穿行在城市空间的图书馆积累着以记忆为背景多元文化的对话,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鲜活的精神“植被”。21世纪是个不断创新的世纪,图书馆在实现人类文明的承上启下和继承创新的同时,或将成为一个见证城市过往与发展的最有力注解。
参考文献
1.李宏珍.薛菲.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记忆研究.《景观社会学》.2007.(1)
2.任永芳.城市记忆建设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
3.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人民日报》.2006.
4. 杨云龙.汤浩.历史文化名城:留住城市记忆.《长沙日报》.2010.
5. 张青岩.以文化的目光抚摩城市的记忆.《营口日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