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践课实施方式改进及优化研究——以养蚕劳动教育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7期   作者: 郑华凤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深化发展,我们要求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郑华凤
         重庆市南岸区川益小学校  重庆南岸  40006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深化发展,我们要求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小学科学课程也因此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了解到实验教学直接关系到了教学的质量。所以针对小学科学实践课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本文以养蚕劳动教育课为例,就小学科学实践课实施方式和改进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课;劳动教育
         新课改下要求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肯定不是依靠教师单纯给学生讲授知识来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探究中去感受和体验。那么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对实践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实践课进行优化,认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小学科学实践课实施方式的改进和优化策略做出分析。
         一、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课堂缺少原则,过度活跃
         每一次新的教学思路和思想的产生,总会使得一些教师为了创新而创新。随着新课改深入落实,我们更加强调了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使得很多教师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变得过于自由,这样反而会影响到授课的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但是也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很多教师只关注到了前者,所以把过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这样使得整个课堂杂乱没有原则,学习的效率还不如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无原则的活跃肯定是没有价值的活跃,无法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科学课堂设计过于混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教师都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新的教学手段的引入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科学课堂形式和内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值得教师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所要选择的教学方式和使用的教学手段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为了应用高新技术而利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教学本身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课堂进行设计的时候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确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但是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
         (三)科学课堂缺乏有效组织
         新课改下要求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很多的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理念,会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完成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来获得动手能力的提升。而且小学生本身就是喜欢动手和操作的。但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顾着让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并不利于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所以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缺乏一定的组织性,这样也会使得科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二、小学科学实践课实施方式和改进优化策略
         (一)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没有调查肯定就缺少了一定的发言权,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结论都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面完成的,很多科学家需要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研究,还要进行相关的测量,然后再去进行实验。

所以在科学实践课堂中社会调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积极地社会调查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每一处都有科学的存在,而且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处处留心科学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科学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学习科学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养蚕劳动教育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参与到养蚕活动的社会调查中,我让学生利用清明节假日期间,回乡扫墓之便,了解种桑养蚕历史,学习种桑养蚕技巧,制备养蚕工具及采摘桑叶。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去了解中国传统养殖工业的发展历史及辉煌成绩,学习种桑养蚕技术,进行养蚕实践活动所需物品的购买,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去了解整个养蚕的过程和历史。我还针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养蚕业的了解和兴趣,通过开展这些广泛的调查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后面落实的具体的养蚕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充分地准确,激发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针对性地进行后面的实践指导奠定了基础。
         (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习惯
         科学本身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进一步去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实践课堂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去进行广泛的思考,在思考和探究中得出相关的结论,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安排一些问题,给学生留足时间去探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进行养蚕劳动教育中,我就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资料去主动思考养蚕的整个过程和一些技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养蚕的计划进行好整理,对于观察的内容要进行详细地记录,这个过程其实可以提升学生设计和统筹规划的能力。然后就是让学生去采摘和购买桑叶,完成养蚕设备的制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我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还是需要留给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获得多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家校合作,共同监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很多时候缺少了一定的自制能力,所以还是需要家长进行更好的监督和配合,毕竟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中,为了能够让科学实践活动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教师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能实现家校合作,来共同进行实践活动。在养蚕劳动教育活动中,我为学生安排一些居家的实践活动,那么在家中家长要有效的监督学生进行桑叶采摘,注意到采摘时候的安全问题和家里卫生问题,让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认知,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养蚕机会的记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密切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实践活动顺利的落实。
         (四)有效反思,提升实践课效果
         每一次科学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作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针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改正,提高活动的效果,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开展养蚕劳动教育活动的时候,我让学生撰写体会和收获。班里的同学对自己的养蚕活动进行了每一天的记录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回顾整个实践的过程,总结养蚕的经历和感受,进一步巩固其中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而且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之间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实践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实践活动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创造力。为了能更好地落实实践课,教师需要对科学实践课的形式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去提问题去实践去思考,鼓励家校合作,发挥家长的监督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进行科学实践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文.中芬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陈芳芳,严超超,方清,等.六盘水科学课程的现状及课程模式探究[J].山东化工.2019(7).
         [3]谢科正.着力新课改,激活小学科学教学[J].文渊(小学版).202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