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花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北街小学 718199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学与生活进一步联系起来,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对数学的理解走进生活,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优化方法 创设情景 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抽象的数字、图形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达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品味生活”的境界呢?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教师满堂灌、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不强,从而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对数学产生厌学、畏惧的心理。
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切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就应该做到:
一、优化教学方法,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探究,理解掌握知识。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张纸(面积分别为4平方分米和3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靠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有其他办法吗?”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顿时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面积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个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张纸也重叠起来再比较”。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纸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数学课上开放的话题、问题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把学数学知识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学习了面积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面积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正方形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
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受,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学生并不是毫无数学基础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觉生活中的数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 如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帮父母算一算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的本息;再如学习完“圆柱的表面积”一节的知识后,让学生用长方形硬纸卷成圆柱形小笔筒,再给这个笔筒配一个底,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片,学生乐此不疲。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实付多少钱,应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总之,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让知识走进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让数学教学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泰.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7):175-176.
[2]金秀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6):41.
[3]陈新龙.浅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都市家教,2015, (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