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以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符玲
[导读] 语文课程本身的开放性特点,需要老师放眼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
        符玲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语文课程本身的开放性特点,需要老师放眼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利用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打破原教材的架构,重新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突出其育人的特点和功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整合;必要性;
        
        当前的语文课堂积重难返,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难于摆脱“一课一篇”、逐句逐段分的析,即使碰到相同的主题或同一类风格的文本,也是重复赘述,课堂不仅低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是碎片化的,没有整体感,这种现象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体现更为突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多侧重解题技巧,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审美鉴赏分析不足,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于达成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感知、认同,更谈不上热爱和继承、弘扬。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确立核心素养视角,积极谋求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本身所具的开放性特点,需要语文教师不能囿于所教年级的教材内容,要有统筹观,放眼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科属性,利用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重新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语文课程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高度协同,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语文课程整合不只是学科内部相关的要素组合或不同内容的汇总,在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从语文课程观看,语文课程整合是必要的。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克服单篇讲析、见知不见人的弊端,要围绕核心素养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以减少内容重叠或知识分化,把零散知识串成集成块,让语文课程结构化、情境化,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从教师专业成长看,语文课程整合是必要的。语文课程整合的切入点是探寻学生的无知所在,这就倒逼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要熟知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点分布,并根据学情选择新的教学突破口,或归纳、筛选教学的重难点,或重组、整合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整合是教师创造性的具体表现,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从学生学习过程看,语文课程整合是必要的。语文课程整合后,课程内容更加合理有序,也避免重复、重合现象,问题创设更具情境性,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性强,研究性学习的因素和重点突显。学生在跟随老师完成梳理和整合的过程中,能将活动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起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效果,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落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整合并展开教学呢?笔者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谈谈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从明确主题切入,整合学习资源。新编语文教材是按学习任务群编排的,单元的课文有的从写作内容分,有的从文体分,有的关联性强,有的不是很明显而且跳跃性大。在语文教学中,同一单元内可以就某一问题点把教学内容整合,也可以打破单元界限,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以之为主题,由此切入。把同类主题或内容的不同文本进行整合,让所学习的教材文本整体得到优化。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重较大,含“古诗词诵读”在内共53篇,其中高考必背篇目40篇。由于学生对古诗文本具有畏难心理,背诵古诗文几乎是机械记忆。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高考的必背篇目,笔者以古典诗词的借物抒情为切入点,以诗歌中的“水意象”为例,首先让学生从必背的古诗文篇目中找出关于写“水”的句子,理解“水”意象的内涵并分类。其次要求学生自绘思维导图,借助课文备注等赏析诗歌中的水意象,理解“水”的寓意,探究了古典诗歌借物传情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类似群文阅读与鉴赏,为学生打开诗歌学习的通道,提升和发展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学生在鉴赏学习中获得审美体。
二、以学科素养为本,整合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这就需要我们在语言学习实践中,以核心素养为本,根据学习需要把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学习目标有机整合起来。笔者在设计“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教学时,确定的学习目标是:1.搜集古诗词有关“水”的意象的句子,明确“水”意象的内涵并分类,培养积累、整合与探究的习惯。2.以“水”为例,理解诗歌的意象及诗歌意象的作用,探究古典诗歌借物传情的规律和方法,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3.通过意象品读古典诗词,练写鉴赏辞,培养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在教学内容的载体上进行整合,同时也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把课程目标进行了整合,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水平、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落实到具体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一课多得。
三、落实知识的建构,整合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课程理念要求“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以建构知识体系为落脚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设计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古典诗词中“水”意象》时,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完成课前导学图内容:1.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水”的意象的句子并根据情感进行分类。2.朗读高中背诵篇目诗词曲40首中涉及“水”的篇目,写出背诵篇目中有“水”的句子及其内涵。3.了解诗歌的意象及诗歌意象的作用等,并画出水意象的思维导图。在课中的学习环节,笔者以“三图六构五环节”的课堂模式,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具体操作如下:
        1.目标展示,对照量规。学生对照量规表,自评的预习情况,明确自己的问题。
2.小组讨论,内涵探究,学生就课外学习探究的水意象的感知图互相交流,体会古诗词中“水”意象的丰富内涵。
        3.全班交流,内涵探源,通过“水”的字形演变,学生用词语概括“水”的特点“流逝、流通、连绵、阻隔……”寻找“水”意象与情的契合点,明确借物传情类诗歌的特点。
        4.凝练小结,探寻规律。师生合作探究,总结古典诗歌借物传情的规律和方法。
        5.品读鉴赏,巩固提升。通过对比阅读不同词凤两首词,即李纲的《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和秦观的《江城子》,让学生感受“最英雄之水”“最愁情之水”,并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鉴赏辞。
        6.作业布置,迁移拓展。运用这堂课所学,从雨、酒、马、雁、钟声、月亮等意象中任选其一,继续探究古典诗词借物传情的规律和方法。
整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落实具体,学生从自学到小组合作,再到全班讨论,从材料收集、汇总筛选,思维导图从感知图、精细图、凝练图的不断完善,思维不断碰撞,这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语文课程整合还可以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或从体裁、作家、时代等角度去整合文本,或从主题思想、形象、表现手法、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整合学习内容,即可以把同类知识串成“集成块”,也通过比较整合“同中求异”,最终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程通过整合,打破原教材的架构,重新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这不仅体现语文教育的守正创新,也让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Z].2018.
        [3]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于世荣.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换角色 [J].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教师版)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