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生活街区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1年1期   作者:陈明辉
[导读] 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进一步提升东莞市城市空间品质,

        陈明辉
        东莞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进一步提升东莞市城市空间品质,东莞市提出构建优质生活圈的城市建设目标,主要目的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从东莞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优化生活街区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生活街区、设计

一、相关政策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提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2020年东莞市政府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东府[2020]1号文)明确要打造高品质人家环境。实施构筑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行动,由各镇街(园区)通过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道路交通、增加开敞空间、美化景观环境等方式,打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职住空间。
        
二、生活街区的界定
        1、定义。生活街区是指在城市地区范围内、以人生活的需求和空间为核心、土地功能复合、交通慢行友好、场所营造宜人、服务设施完善的城市空间。生活街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特征:
        (1)以城市道路、自然边界、行政边界等作为明确的城市地区范围边界;
        (2)以人日常生活最频繁的活动范围为街区的适宜尺度,一般为步行5-10分钟可达空间范围;
        (3)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可兼容适当的生产服务功能;
        (4)配备人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5)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机制。
        2、尺度。东莞市现实生活街区规模大小不一,旧城区街区尺度较小,新城区街区尺度较大。旧城区如万江街道工农八号生活街区约13公顷;莞城文化广场街区约24公顷。新城区如浙商大厦街区则达77公顷。从人的步行能力划定生活街区尺度应为23~28公顷之间;从城市更新单元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定生活街区,其尺度应在17~19公顷之间。

三、东莞市生活街区现状和应对机制
        东莞现状居住小区建设大多数采用封闭式小区建设模式。封闭的城市街区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对外开放,居民有较高的私密性。但随着汽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封闭的街区模式限制外部人流、车流,不仅破坏城市肌理的延续,导致城市交通不畅,居民相互交往缺失,出现“有小区无街区”的现象。

图1 东莞市局部街区现状图示例1
        东莞现状城市街区人车混杂、慢行交通缺乏、交通拥堵、停车泊位不足;街道建筑立面缺秩序和美感,破坏建筑形象和街区景观;公共空间体系缺乏等种种原因导致街道变得无活力,居民生活品质不高。

图1 东莞市局部街区现状图示例2
        导致上述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年代,东莞市经历了快速城镇化,然而土地二元结构导致城镇与乡村没有明显界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乡二元管理与城市一元管控的矛盾非常明显,细碎复杂的土地权属造成土地功能布局碎片化且功能混杂,布局混乱。
        2、大部分人口均由集体用地承载,城镇人口密度不足。产业空间巨大,生产生活空间混杂造成生活空间零散,公服配套难以实施,以制造业导向的发展格局难以满足街区生活需要。
        应对上述问题,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建立管理机制。
        1、提高城镇地区人口密度,强化城镇地区生活配套设施以及科学划定城市地区边界
        2、建立城市与乡村相适应的二元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统一管理集体土地上的用地布局,保证街道用地功能连续,街区生活空间完整。
        3、构建镇街主导统筹的生产空间的生活设施集中配套机制,通过联合配建,逐步形成融合不混杂,集中不分散,服务有配套保障的生产生活空间。
        
四、生活街区设计建议
        1、价值导向。以开放、融合、友好和魅力为价值导向,建设东莞市生活街区。
        (1)开放。空间开放:以路网密度高、通行效率高为目标,街区内部道路对外开放,融入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开放包容的现代化街区。设施开放:以打造开放共享的活力街区为原则,社区、小区内的儿童乐园、社区公园、广场设施等公服设施对外开放共享,提升人气,增长活力。功能开放:以功能多样、复合开放的创新型街区为导向,街区功能不局限于单一主体功能。自然开放:以自然开放、绿色和谐,生态宜居为理念,打造绿色街道,绿色社区、绿色街区。
        (2)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骑楼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又反映了中方与西方的融合,是东莞街区建设中需要重点保护和建设的对象。地方与区域融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此相互碰撞、交融,文化融合将是东莞吸纳各地人才的重要引力,也是街区迸发活力的重要来源。城市与乡村融合:走出独具东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是东莞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街区建设品质的保证。建筑与自然融合:东莞拥有丰富的“小山小湖”资源,是城市建成区内珍贵的生态资源,也是城市中最贴近街区的绿色开放空间兼具生态、景观、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功能。保护和利用“小山小湖”、将城市建设与自然资源融合对东莞塑造宜居城市、打造乐活街区具有重要作用。产业与城市融合:东莞市各镇街的经济发展与其产业集群息息相关,八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其发展立足之本,工厂遍地开花是东莞另一大特色。加强产城融合建设,保障优质工业空间供给,“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建设集产业、商业、居住三位一体的融合型街区。。从割裂到融合,建造融合型街区。
        (3)友好。环境友好: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注重环境设计,构建宜人亲人的绿色友好环境。设施友好:注重人的切实需求与体验,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设施建设,布设精细且友好的设施。空间友好:从粗放的大尺度回归宜人的小尺度,有利于打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人群友好:全龄化人群友好、特殊人群,以人为核心,打造不同需求的友好型街区。
        (4)魅力。人文魅力:融入人文元素,把东莞的历史发展、历史人和事、传统文化、乡风文明等展示出来,彰显东莞人文魅力。地方魅力:岭南建筑风格是东莞独特的地方性特色,如青砖灰瓦的广府民居、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骑楼,保留并传承地方特色建筑是表现地方魅力的重要途径。自然魅力: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建筑的整体进行绿化设计,考虑街区自身可以形成风、水、草等自然要素,打造具有观赏性、生态、绿色、环保的魅力街区。艺术魅力:街道中的建筑、城市家具、市政设施、社区公园、广场等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发挥设计的艺术表达,赋予特色主题,创造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街区。
        2、以“以人为核心”为总原则,重点实现四个方面的提升。
        (1)功能复合。鼓励多种功能符合设置鼓励休闲功能与居住、商业、办公复合设置。鼓励街区功能的混合布局和土地的复合利用,街区功能数量应大于3,且每种功能比例大于5%,中心街区功能混合度应大于边缘街区。鼓励公共服务设施与经营性用地复合设置。街区范围内具有生产服务功能的经营性用地,鼓励结合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复合设置。鼓励利用边角地、闲置地、桥下空间等打造口袋公园。进深不小于10m,面积不小于300m2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桥下空间等城市开放空间应建设成口袋公园。倡导土地集约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宜与城市绿化带复合设置。 提倡建筑集约复合利用。在建筑无限高区域应适当提高容积率。应结合交通节点、广场、大型公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鼓励通过地下、地面、天桥等交通组织,将建筑群立体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 建议街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鼓励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规划布置,促进设施共享。
        (2)慢行友好。
        保障慢行空间,提高支路网密度。生活类街区的支路网密度应在4-8km/km2。(支路网密度为24米及以下支路的路网密度)保证慢行道宽度。遵循 “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理念,支路道路断面的划定优先考虑人步行,其次是非机动车,再次是机动车。人行道:人行道步行通行区净宽不宜小于1.5m。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应大于1m,15m及以上支路需结合车行道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15m以下支路非机动车道可结合人行道设置或设置机非混行。
        确保慢行安全,设置隔离带。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间应设置绿带或护栏分隔,与人行道间应设置高差、绿带或护栏分隔措施。设置安全岛,缩短单次过街距离。人行横道超过16m时应设置安全岛,安全岛宽度宜大于等于2m,不宜小于1.5m,极限情况下不应小于0.9m。限制路缘石半径,控制机动车速度。街区内部支路交叉口的路缘石半径不宜大于5m。注重无障碍细部设计,确保特殊人群慢行安全。人行道应保持连贯、平整,避免不必要的高差;如有高差时,应设置斜坡等无障碍设施;必须设有安全、连续的盲道。可采用全铺装人行横道、无高差人行横道;在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出入口;应提供特色标识例如通学优先道等通学过街设施带。
        提升慢行品质,严禁慢行道占用,保证慢行道通畅。严禁停车、空调室外机等设施占用步行通行区。建议取消或后移台阶,补充沿街人行道;人行横道与人行道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规范路边停车,鼓励分时、限时、共享、立体、缓坡停车。规范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立明确标识。应结合设施带、绿化带或建筑前区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应明确标识,非机动车道应差异涂色并设置地面标识、标线。舒适过街设施与可停留设施。非交通性街道沿街应设置公共座椅及休憩节点,注重艺术品质与艺术设计。休憩节点可结合设施带、绿化带、停车带设置。鼓励一体化设计,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空间。
        (3)场所营造。
        注重宜人的空间尺度。打造宜人的建筑高度,注重建筑体量规划。临街建筑高度应按照宜人宽高比1≤D/H≤2进行规划,檐口以上部位宜按照高退比3:2的进行退台,避免对街道空间形成压迫感,同时可以丰富立面造型。打造宜人的视角高度,保证街区空间的宜人感受。依据行人的视线需求,水平线以上50°,水平线一下70°,沿街建筑立面底部6米至9米以下(一般1~3层)应重点设计。首层为零售商业功能时,禁止使用镜面反射或透明度差的玻璃,鼓励设置透明的大面积展示窗。
        注重生态的自然环境。构造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主要街道应与主导风向平行或小于30°角,鼓励沿街建筑采用错拼布局方式,不宜设置围墙等硬质隔断。与主导风向成直角的街道,宜尽可能缩小阶段,一方面可以减少空气滞留地带,另一方面亦可为街区增设通风廊道。丰富的绿化形式,注重生态水循环。道路绿化应增强雨水净化吸收功能,宜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雨水回收、地下渗透等方式回收利用路面积水,形成生态绿化带;沿街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可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与利用,降低环境冲击,提升街道的自然包容度,改善地标径流,保障良好的水循环。建筑绿化:地块内的绿化设计,应结合建筑整体设计,鼓励进行垂直绿化、架空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街区的绿化覆盖率;种植屋顶绿化覆土深度鼓励不少于1.5m(可计入绿地),提高地块的绿地率。
        注重特色的街道设计。变化性的建筑界面。应重点管控和设计临街、临山、临水、临田、临历史文化建筑等主要建筑界面,鼓励使用有变化且协调的立面色彩和立面造型。地方性的建筑形式。鼓励沿街建筑使用地方性特色建筑风格,如底层设置风雨檐廊、柱廊、骑楼等方式;当建筑地层设置檐廊或骑楼时,连接界面应连续,连廊空间宽度不得少于3m,不宜超过5m,高度不宜小于4.5m,不得超过14m;传统建筑风格的运用应符合传统风貌保护要求,避免出现假传统风格。主题性的景观设置。街道空间应融入创意文化元素并赋予特色主题进行街道家具、市政设施、社区公园等设计。注重几何元素和历史文化的融入、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结合、全龄化人群的需求,设计创意个性概念,营造特色主题
氛围,打造满足居民休闲、互动、健身等需求的场地。
        (4)服务完善。
        街区层面设施配置结构。街区层面应优先配置基础保障型设施,以保证街区能为其使用者提供日常所需的基本服务; 街区可根据其使用者构成的不同配置相应的品质提升型设施,以加强街区提供独特性服务的能力。

图3 公共服务设施图
        街区层面设施配置思路:以地块带动街区开发。
        急需实施的基础保障型设施应在首期地块中落实,首期实施的地块捆绑的基础保障型设施用地占比不应低于街区平均值。 所有地块都为一期实施的,捆绑的基础保障型设施用地比例应相对均匀。

图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示意图

        街区层面设施配置要求建议如下:
        基础保障型:街区层面的基础保障型设施应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高频需求的基本服务,主要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买菜购物、收发快递、社会福利和公共卫生八大方面考虑配置; 应配置的基础保障型设施主要包括: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场地,肉菜市场,生活超市,便利店,快递集散点,母婴室,公共厕所,垃圾箱。
        品质提升型:儿童友好:从婴幼儿的托管照顾、儿童及青少年
的兴趣发展培养和儿童的玩耍娱乐三大需求出发,配置托儿所,青少年兴趣学习室,儿童活动场地。
        老年友好:从老年人所需的生活助理服务、康复保健和文化娱乐需求出发,配置综合性老年服务站。创新人才友好:从创新人才所需的创业配套服务和职业技能发展培训需求出发,配置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成人教育机构。产城融合:从产业工人所需的安全、快捷、便宜的餐饮服务和体育锻炼的健康需求出发,配置工人食堂和多功能运动场(馆)。
        
        五、小结
        生活街区是市民日常生活的载体,是与市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城市空间。生活街区直接影响市民对城市空间的感知,是让市民直接感受归属感、安全感、舒适宜居以及人文关怀的场所。因此,做好生活街区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除了在规划设计方面下功夫,各政府部门应建立协同机制,在后续的规划落实、建设实施、使用管理方面做好衔接,共同为提升东莞市城市空间品质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
【3】《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
【4】《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2016年)
【5】《成都市“小街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2017年)
【6】《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文件汇编(2020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