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跟进策略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林岚静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儿童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探究与思考是否足够深入,往往与教师的“问题跟进”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林岚静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国彩学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儿童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探究与思考是否足够深入,往往与教师的“问题跟进”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原因在于,高价值、有效用的策略能够通过切中学生的思维误区、学习的困惑点、阻塞点,并以循循善诱、层层深入的方式,带领他们突破瓶颈,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及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成效。但从现行的教学情况来看,在“问题跟进”过程中,缺乏及时把握课堂生成问题、问题设置的效用不大、教师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不仅无益于个体的学科成长,而且对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强化知识应用素养等方面,也有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问题跟进”策略以提升课堂成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有关思考,浅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一、跟进生成性问题资源,引导学生摆脱思维误区
        生成性问题资源,是学生在课堂互动和反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内在问题。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体错误理解学科知识的思维误区,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对此,教师应当具备“捕捉、分析问题症结”的敏锐意识,以善待、宽容的态度为儿童创建“问题跟进”情境。以此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带领他们能够走出自身的思维误区。

        以统编版六年级“化简比”一课为例,在课程导入部分,教师提出问题:1/6:1/11=():()。有学生给出答案6:11;不少学生看到该答案后,均提出异议。对此,教师并不急于否定这位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问题驱动及跟进的形式,引导该生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从中窥探其背后的逻辑错误,加以引导。如,师:“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做题的想法和思路吗?”生:“这道题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要化掉分子,提出分母,得到6:11。”由此可见,其错误的本质原因在于:他将同分子异分母的比值化简方式与同分母异分子的相混淆。随后,教师便以将错就错、循循善诱的方式,展开问题跟进:“我们现在认真观察这个式子:1/6:1/11=6:11,等号左侧的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生:“前项1/6大,后项1/11小。”师:“那等号右侧呢?”生:“前项6小,后项11大,这个式子错了。”师:“那正确化简该怎么做呢?”该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回答:“应该先通分、再约分......”以此,通过因势利导、准确捕捉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方式,促使儿童在问题跟进、逐步分析的教学中,摆脱思维误区,颇具有教学成效。

        二、追问问题的多元解法,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为一门可有效体现个体思维、提升儿童应变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在学科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中有不少题型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得到多元化的解决策略。因而,倘若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善于以“问题跟进”的追问形式,引导他们从多维度展开问题分析,尝试探索多样性的解决方案,那么这对强化其发散性思维及创新素养来说,无疑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


        
        例如,在教学中,为能有效启发个体形成一题多解的意识,教师主要通过引导他们展开开放性的数学题型训练来实现。如:王村计划铺一条288米的水泥路。前两天一共铺了48米,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几天才能铺完?对此,大多数学生主要从“每天铺就的速度”入手,列出:288÷(48÷2)-2=10(天)。教师跟进引导道:“除了从每天的速度下手,我们还可以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学生思考。生1:“还可以从剩下的路程入手,(288-48)÷(48÷2)=10(天)。”师:“很棒。还有吗?”生2:“还可以从‘两天的速度’切入:(288-48)÷48x2=10(天)......”以此,通过追问、引导的形式启发儿童从不同维度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以拓展其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意识。

        三、引入合作式问题探究,深化儿童的综合性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有效实施“问题跟进”,促使个体获得综合性的学科成长,教师还可通过引导他们展开合作性的问题探究活动来实现。即,教师以课堂重点为导向,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线,合理设置问题及探究任务;继而,运用问题驱动与问题跟进的方式,鼓励儿童以多人合作的方式,对该主题下的问题展开深入探究。由此,在思维碰撞和层层深入的探究中,加深儿童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落实增强其综合性学科素养的目标。
        
        以统编版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为例,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组织儿童以3-4人/组的形式组团,并为他们分发纸板、剪刀、透明胶等工具,引导他们展开“学做方体,探究知识”的主题探究活动;接着,再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对其探究活动加以引导。如师:“你们能不能根据手头的材料合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生:“能。”师:“在做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生:“要先把方形的平面图展开画出来......”活动过程中,由于手工活动的新鲜性和愉悦性都比较强,因而不少学生在交流如何设计图形方案、如何裁剪、制作等环节,均表现出极大的实践兴致。当他们完成各自的作品后,教师以问题跟进的方式,点拨他们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过渡为理论性知识。如,师:“在制作方体过程中,大家有什么发现?”生1:“长方体一共有3对长方形组成,且每队的面积都相等。”生2:“展开图中,长方体的相对面中间只隔一个长方形或者成z字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问题跟进”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效攻克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又对促进其消化、吸收学科知识,强化综合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问题跟进”策略对促进儿童深度学习、强化思维、提升学科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为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教师可以从跟进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跟进指导问题的多元解法、引导儿童合作探究问题等方面入手,继而在引导他们摆脱思维误区、突击其学习阻塞点的基础上,有效增强他们的发散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以此,真正落实优化问题跟进策略,切实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