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陕西省渭南市渭南初级中学 陕西省渭南市714000
摘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迅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现在已经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应用 现状
前言: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积极探索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可以搜索到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这些都深刻的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收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1.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3.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4.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5.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原样。(虚拟再现)
6.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7.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8.大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多媒体教学有以上诸多优点,资源随时共享,为了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如下:
1.辅助性原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涉及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涉及的长度越来越好,其实,课件的涉及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2.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缺忽视了学生的联系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房子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宋哲.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6):26-26.
[2]王艺晓.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电脑与电信,201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