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智能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黎丙林 王文虎 张贵钧
[导读] 我国金融智能化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结构,凸显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黎丙林 王文虎 张贵钧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我国金融智能化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人才的需求结构,凸显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当前虽然有近百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不足,因此,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为本,明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教学空间来培养适应智能化金融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关键词:金融智能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相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目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效应凸显,培养定位、学徒制推进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术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学生研究高深学问及客观规律性的本科院校,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强调‘应用’两字,指的是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本科院校,是区别于学术型本科的本科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学历层次为本科的工程型,技术型以及技能型人才,即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人才类型,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它并不强调学生学习了多少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对学科知识的抽象性理解不作要求,而是强调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后应用于实践。
        2金融智能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
        2.1知识结构重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数据为导向,将信息技术和传统金融紧密结合。重视经济类、计算机类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将金融、管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由业务课程与技术课程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完成人工智能导向的知识结构重建过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证学科之间、行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辅修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机器学习、智能金融应用场景案例等课程,培养适应社会的智能金融人才。
        2.2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多学科融合
        结合当下金融发展形势,熟悉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的金融人才正受到欢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注重金融技术工具的运用,如金融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Python程序语言。根据金融市场和互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提取和分析数据使得金融服务信息更加透明,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风险。其次,要注重实践和通用理论知识,如金融创新产品设计、信用评价、量化投资、金融科技导论等。通过学习和了解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动态,结合最新金融创新案例和金融领域运用,使学生掌握和了解金融技术的现状、趋势和应用场景及业务流程。最后,注重金融科技安全与监管,如网络金融管理、互联网法律、大数据网络金融安全和监管。掌握和学习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应用过程中的安全监管措施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2.3培养不断创新、适应力强、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普通本科转型升级为应用型本科的必要性,推动服务制造业发展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普通应用型人才,而是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型人才,这与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显著的区别。纯粹的科研型人才只需要研究理论内容,纯粹的技能型人才只需要有临场操作的经验。

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前两者,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先进经验:一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完成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并将开发的项目和研究结果投入实际的生产,强调学生须具有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今经济的变化,我国的应用型人才也应具有与此匹配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式的技术创新,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能有效的解决工作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将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内在的素质,能适应不断转换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岗位上具有流动适应能力;三是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让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放平心态,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对此,学校在给学生设置课程的时候,除了要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之外,还应该提供给学生多样化选择,采取多种形式的课程为学生多路径成才搭建通道;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入该专业科技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科技变化的趋势以及自己发展的方向;要建立以提升动手能力为本位、应用能力为基底、创新能力为重点、适应能力为方向的精品课程,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与应用的全面发展。
        3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补充优质教师队伍
        第一,建立相应的职务制度,慎重地引进人才,聘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根据其专长和业务能力分配相应的职位,以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和业务的提升;另外,积极鼓励年轻的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丰富学识的同时培养学科带头人。第二,完善教师薪酬机制,通过提升教师的工作环境、改善其生活条件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到本校的师资队伍中。第三,对刚引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和定期的在职培训,对原有教师进行必要的转型,鼓励其通过自我学习和外派进修增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此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转变传统“闭门造车”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去企业调研和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把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以及到企业学习作为职称评定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并且聘请兄弟院校的同行教师和企业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本校做校外兼职导师进行讲学和指导,以便于随时掌握技能创新动向和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政府在这方面也应予以经费和制度上的支持。第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如此教师才能安心教学、服务学生。
        3.1问题导向,全程评价
        纵观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历程,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症结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兼职师资队伍问题;二是校企合作教材建设问题;三是专业教学方法革新问题。对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可以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降低企业兼职教师学历门槛;对于教材建设问题可以结合企业新技术、新流程、新规范来重组教材内容;对于专业教学方法革新问题可以结合企业真实场景,大胆创新,突出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等等。上述可行有效做法的核心就是要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难题具体化为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校企合作。
        结语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专业领域由一点到多点,组织主体构成由双元到多元,推进发展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产业、人才、科研协同一致,构建金融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望,邵彬彬.智能投顾引领银行转型新浪潮[J].金融世界,2017,(11):48-53.
        [2]宋凌峰,杜佳,张逸璠,等.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7):56-58.
        [3]邢钰.人工智能背景下对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33):138-140.
        [4]郭君默.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6,(4):69-73.
        [5]陈庭强.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114-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