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王颖达
[导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自己服务自己的能力,即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让幼儿产生自信心、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也会产生影响。

单位:杭州市笕桥花园幼儿园  作者:王颖达

【摘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自己服务自己的能力,即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让幼儿产生自信心、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也会产生影响。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在家里被大人迁就惯了,导致他们事事依赖大人而不愿意动手,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所以,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班  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
        【正文】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老师发现班上的幼儿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小班的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全,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这个时候的幼儿非常依赖大人。由于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关心、照顾,有时连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办代替了,因此幼儿在家里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很少。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案例1】在教室里当所有小朋友都坐在小凳子和老师一起做手指游戏时,“老师,好臭”随着菡菡的讲话声,我走到了他座位旁边珩仔的身边,带珩仔到厕所脱下裤子一看,原来是他把便便拉在了裤子里。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老师发现:珩仔他上厕所不会脱裤子,也不会主动告诉老师要上厕所。一周下来有几天都有情况发生,有时是把小便解在裤子里,有时是把大便解在裤子里。
        在与孩子妈妈面谈中了解到,由于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平时都是长辈在带孩子,长辈很宠孩子许多事情都包办了,所以孩子遇到事情就不愿意动手。基于以上的分析,由于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的不舍,比如看到孩子小便时因裤子穿得过多不方便脱时动作较慢,家长就会因为心里不忍而去帮孩子将裤子穿好,这样久时间一久,孩子也就依赖大人帮忙而不愿意自己动手。
        二、设计趣味的教学,学习各项生活技能
        【案例2】户外活动时,幼儿在大型玩具滑滑梯那里玩,太阳很大,当老师说“小朋友,我们要补充点水分”。大部分幼儿会从滑滑梯那走过来,走到推车旁拿出自己的水壶喝水。而这时墨宝缓慢的从滑梯上滑下走到到推车旁,拿出他的小老虎水壶,他不会使用水壶里的吸管,也不愿意主动说,就等着老师过来喂他,水送到嘴边墨宝喝上一口就含在嘴里不动了。
        幼儿的天性是喜欢游戏,为此老师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设计成有趣味的情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提高自理能力的学习。例如,在厕所洗手时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学会正确洗手了,还有穿衣服、脱鞋的顺口溜等等。直观形象趣味性的儿歌、顺口溜,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生活技能,可以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三、运用各种游戏活动,训练自我服务技能
        【案例3】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戴上头套扮演起了角色游戏,汐汐选择了“妈妈”的角色,兜兜选择了“爸爸”的角色,他们两个分别戴上了头套,这时雨洋来到了宝贝家,汐汐和她说“雨洋,现在我来当你妈妈,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告诉妈妈,妈妈给你拿”。雨洋乖乖的坐在自制的椅子上,直到区域活动结束整理玩具后,雨洋一直跟着汐汐到了厕所,她叫汐汐“宝贝妈妈”,把袖子拿给她,汐汐帮助她卷起了衣袖。
        每次玩区域活动时很多幼儿会第一时间选择角色区,他们喜欢扮演的游戏,结合生活的情景去玩游戏。这次雨洋的“宝贝妈妈”游戏一直没有结束,在几次的观察下,老师发现雨洋一直跟着汐汐在玩,上课时喜欢和汐汐坐在一起,玩游戏时也喜欢跟着汐汐,午睡时汐汐会帮助雨洋脱鞋子,教她折衣服。看到这一情节,老师思考是否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生活场景与区角活动相结合,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四、增加同伴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互相服务能力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在班级区角区提供多种类可操作的材料,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角色区:“家里来客人”、“我给娃娃穿衣服”,美工区:“美味面条”、“东北大饼”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很受孩子们的喜欢,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加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在愉快的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幼儿模仿能力强,可塑性也强,老师给他们正确的示范和引导,他们就可以慢慢的掌握一些技能。
        【案例4】中午午睡起床时,当其他小朋友还要老师帮忙穿裤子衣服时,睿涵自己安静的坐在床上在扣衬衫的扣子,虽然动作比较慢,但老师看到后,马上对睿涵进行表扬:“睿涵好能干啊!会自己扣扣子了。来,给其他小朋友瞧瞧!你做的真不错,小朋友们来比一比,谁跟她一样能干啊!”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在她的额头上贴上一张贴纸作为奖励。而且在放学家长来接睿涵时,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向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睿涵的脸上洋溢着笑容,非常高兴和自豪。
        幼儿刚开始学习做事时,动作会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这时老师不仅不要催促幼儿的动作,而是耐心教导幼儿怎样做,做好示范,鼓励幼儿养成坚持动手的意识。让他们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动手的独立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幼儿有一点进步时,老师要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培养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每当看到其他同伴有没有做好的事,都会愿意去主动帮忙。??
        五、让孩子学会劳动
        除了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动手能力,在家中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锻炼。这就需要家园一起配合,如果大人在家里总是习惯性的帮孩子把一切都做好,那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会很差。在家里培养孩子勤劳动手的习惯,愿意帮助大人的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机会。如:当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幼儿给他们们拿拖鞋;吃饭时,在餐桌上放放碗筷;当妈妈在打扫时拿拿簸箕、垃圾桶等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完成一件任务后,大人可以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谢谢宝贝”、“你真棒”、“你做的真不错”!孩子听到表扬后会感到开心和兴奋,自己做的事得到了大人被肯定。长此以往,孩子动手的积极性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六、收获成效,致力前行
        “教育源于生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能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自信心与责任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可以学着做,在班级里一些幼儿从刚开学时不愿意动手等着老师来帮助他,到现在不仅会动手也会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伴,有小组长的担当和责任感。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老师也了解一些孩子在家里生活自理能力是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也是家园配合的结果。这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进步,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而这个教育的结果会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幼儿园用游戏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在家庭里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幼儿动手锻炼的机会,大人适时的放手,孩子就会给予更多的惊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与家庭中,给孩子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挖掘一个动手的空间,那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就会有所提高,幼儿也会与同伴一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连妹.论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3).12-13.doi:10.3969/j.issn.2095-4743.2018.43.012.
[2]龙素华.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浅谈[J]. 学周刊, 2014。
[3]张丽.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研究[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8):335。
[4]王娟.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措施[J]. 年轻人,2020(6):217. DOI:10.12214/j.1672-3872.2020.06.199.
[5]黄小娟.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8,(27).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