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周佩
[导读]

周佩   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81-01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而近些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当今社会,知恩图报已离我们太遥远。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 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很多人都已觉自然,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来都没曾想过去回报。今天,我们的学生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都在警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加强感恩教育,对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进行灵魂的洗礼。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呢?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通过语文教材,挖掘感恩思想
        1、父母的养育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忘恩负义必遭唾弃。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发与皱纹。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游子吟》赞美了母爱的伟大,留下了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父亲在家中祸不单行的情况下,仍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那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师长的教诲之恩。学生对老师要感恩,感谢老师给予做人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藤野先生》中老师对于一个弱国学生的尊重以及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了在困境中奋斗的鲁迅多少鼓舞,而莎莉文老师以无私的爱再塑了海伦的生命,使一个盲聋哑的女孩成为杰出的人物,成为许多人的楷模。
        3、朋友的帮助之恩。在社会上处处都有感人的事,只有学会分享,学会谦让,学会心存感激,将来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4、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赐予我们壮丽秀美的山川,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受,还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


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二、情感体验,懂得感恩
        1、在朗读中渗透感恩教育。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阿长与<山海经>》,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在写作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三、行动实践,学会报恩
        感恩就是珍惜生命。“13岁女孩择校考试失败,因无钱缴纳择校费自杀”,这样悲惨的事实带给人们的只有心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育之恩尚且未报,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珍惜生命,是对给予我们生存资源的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是对给予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抚育我们的父母最好的回报;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1、感恩就是承担责任。感念父母之恩,就不应当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舍生而取义”,《木兰诗》中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等等。而学生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好本领,将来好赡养父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感恩就是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就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珍珠鸟》用信赖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感念社会之恩,就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和谐相处。《老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总之,古人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是医治现在的孩子冷漠、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不懂关心的良药。要让学生明晓“在自己一生中得到的东西,都要学会感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语文教师应加强感恩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