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谢浩然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谢浩然
        汕头市澄海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汕头市  515000
        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出现了受限于传统生产模式、缺少完善的乡村生态管理机制、缺乏乡村建设亮点、欠缺环保意识等问题,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发展。只有树立科学的规划建设思想、全方面统筹城乡发展、落实适宜当地乡村建设的措施、增强乡村居民建设美丽乡村意识,才能全方位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本文主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以期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路径;环境治理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缺乏内生动力,以及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都制约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与乡村在固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投入不均衡,大量的资金、技术、资源、人才被投入到城市之中,农村在原本资源匮乏的基础之上得不到相对应的资源补给,造成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城乡差距加大。因此,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迫在眉睫,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符合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规律。其中,依靠农村产业发展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1城乡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1.1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初步研究发现,我国重视城乡规划设计,经过不断地探索有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城乡经济提升。在整体角度上,城乡规划建设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决定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实施过程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鉴于此,城乡规划设计实施前,需要对农民的意愿展开多角度分析,充分考虑城乡规划设计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城乡健康发展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收入为目标,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
        1.2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
        环境保护是城乡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其也是城乡建设的前提。所以,在具体的城乡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实现的就是环境保护,借助多个途径实现环境绿化。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而农村拥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需要最大化维持,尽可能将农村的环境特色表达出来,这也是实现人与环境融合的体现。在未来的时间里,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科学化的农村建设,推动经济提升。
        1.3实现农业结构改革的设计原则
        经济提升是城乡规划设计的目标,要想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就需要做到农业结构的改革,所以,城乡规划设计应考虑农业结构改革因素。初步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结构模式采用的是粗放型,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约束了经济发展。鉴于此,在城乡规划设计时,既需要实施土地联产承包模式,又需要进行土地资源潜能的挖掘,其目的是改善生产水平,做到农业资源的多次利用,如此一来,就可以将上游的废物转变为下游的原料,既节约成本,又改善环境。
        2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2.1受限于传统生产模式
        目前,我国乡村仍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主,投入机械设备较少,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较大阻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水平急需提升,农药、农膜、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使用方法不够合理,由此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水源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导致农产品产量及品质大大降低。乡村农业生产极少使用现代科技,缺乏技术支持建设生态环境,加之科研人员与乡村居民交流较少,缺少政府的助推力,使得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难以应用于实际,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滞缓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2.2缺少完善的乡村生态管理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机制欠佳、机构冗杂、政策难以落地。

机制欠佳方面,相关部门在开展乡村生态建设过程中,缺少整体宏观指导,缺少足够的资金与资源开展专业化生态建设监督。机构冗杂方面,各部门联合指导,集中处理生态问题,这种模式尽管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但易造成重复开发项目、浪费资金、监管不足、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例如,卫生部门推行改水改厕方案,而农业部门开展家用沼气、科学施肥、农村综合规划工程等,从而导致开发项目有重叠和冲突。另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建设经费无法长期持续投入,部分责任落实不足,致使改善效果较差。
        3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
        3.1树立科学的规划建设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深入贯彻这一思想,并根据乡村实际发展水平,妥善科学进行乡村规划建设;应统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全局工作,既要从整体角度思考乡村建设,还要从各个部分考虑基层区域发展方向,以确保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科学性。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每个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与需求,制定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方案,同时需参考区域文化习俗设计建设计划,避免使用单一重复的工作模式。
        3.2减少管理成本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把没有保护价值的小村庄、田中村逐渐合并到规划区的新村庄中来,使新村庄具有一定的规模。村庄具有一定规模后,可减少老人的孤独感,老人能够相互照顾、相互陪伴,减少在外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原始的小村庄是为了适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距离农田近,方便劳动生产,规模小。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原始的村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规模生产,需要对原始的村庄进行合并。
        3.3发展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挖掘村庄周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优势,真正建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美丽乡村建设,使得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的空气清新怡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使乡村成为农民、城市居民非常向往的地方,很多城市居民在节假日带全家人到乡村体验生活,体验当地民俗活动,参与栽树种花、修剪花草、除草施肥、挖地种菜、采摘瓜果、捕鱼捞虾、放养动物、石磨磨面以及水车灌溉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4实施有效的乡村文化保护策略
        地域面积广阔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其也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地域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最为难得,需要做到顺利传承。所以,乡村布局规划工作不得任意实施,尤其是对地域文化开展保护策略。初步研究发现,乡村拥有着无尽的文化遗产,在开展乡村布局规划工作时,需要最大化维持文化遗产的原貌,使得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文化的特色,鼓励更多人去继承文化遗产,去创建美好乡村。
        结语
        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既可以使村民感受到经济发展成果,还可以使村民意识到经济与环境保护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下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时,规划者应统筹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格局,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确保城乡功能分区明确。同时,建设者应从村民的利益出发,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政策,以促进美丽乡村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王昌森,张震,董文静,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13):97-101.
        [2]谢臻,张凤荣,陈松林,等.中国乡村振兴要素识别与发展类型诊断:基于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信息挖掘分析[J].资源科学,2019(6):1048-1058.
        [3]杨园争.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与突围:以H省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7-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