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祯红1 平述煌2
(1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镇沅分局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 666500
2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局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 655024)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得到提升。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保障环境监测有效的前提,能够为政府在污染防治、环境质量等方面提供对应的决策依据,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强化质量控制方面提出对应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对策措施;探究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
Liu Zhenhong1 Ping Shuhuang2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eople's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the ey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 Doing a good job in quality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the premis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hich can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i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meet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various stag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strengthening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Countermeasures;Explore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都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顺应人民的心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重要一环的环境监测也凸显其作用。在新时代新常态下,环境监测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手段、落实方式、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给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增加了很多任务,对监测质量和数据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带来不小的压力。自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境监测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真、准、全”的要求得到较为全面的落实,使其与环境保护监管、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执法一道成为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广泛关注的三大焦点内容,对此,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顶梁柱”“眼睛”“生命线”的理念。因此,为了更好发挥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环境监测质量,基层环境监测人员要根据环境监测涉及到的各个阶段梳理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找准其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重点问题,采取合理的对策措施来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保证扎实推进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企业的基础性工作。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是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是体现环境保护管理效能的基础性工作,不仅会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还会影响到一个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能够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及规则制度逐渐完善,配套的技术规范日趋形成体系;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智慧监测的形成;新检测技术、新检测仪器、新标准等的应用以及环境监测工作领域的延伸;上述这些,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效的质量控制是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途径。
3 对影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3.1 现场采样方面
采样方案的制定、采样设备的管理、采样点位的选择、样品管理等现场采样会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造成影响。一是完备、科学、合理的采样方案是保证后续各项采样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采用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漏洞都可能会导致采样出现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监测结果出现偏差[1]。二是采样设备是影响采样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对采样设备进行对应的校准、检查、维护保养等管理,那么设备就不会处于正常状态下,这样会增加设备出现故障的频率,最终增加采样结果出现偏差的概率。三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点位位置,很难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可视性,如采样点位已受到排污口、气象状况、周边环境等的影响,会导致所采集的样品不是本底的甚至是已污染的,最终导致实际监测数据是失真的。其四,有效的样品管理是保证采样样品真实反映现场监测数据的途径,如不严格对样品保存、运输等工作进行控制[2],如采集到的样品应添加固化剂而不添加的、标记不清而导致样品混淆的,这样会导致样品失真,最终导致监测数据失效。
3.2 实验室分析方面
通过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分析,能够监测到污染程度、污染防治效果、环境质量等,那么,环境监测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一是实验室分析方法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对于相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实验室分析方法,其得到的实验室分析数据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会影响到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二是实验室仪器设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样品的传统监测都是通过实验室的相关仪器设备来完成的,其设备的故障率、精密度、灵敏度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实验室环境污染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
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污染物,包括多余检测样品、分析残夜、器皿洗涤液、标准曲线分析液、标气、化学品挥发物、失效药品试剂、多余固废土壤样品等废液、废气、废渣,这些污染物如处理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会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造成污染,最终影响到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四是试剂和材料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试剂和材料是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相关监测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试剂和材料的纯度决定着监测结果的精确性。
3.3专业人员方面
环境监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科学性强的、专业技术性高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胜任该项工作,因为只有那些掌握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具备操作技能的人员才能熟练的驾驭相关设备设施仪器,才能较好的完成监测工作。同时,在贯穿方案制定、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审核、报告出具等监测工作的全过程中,监测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更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要因素。当前,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恰恰是当前我国很多基层及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短板。究其原因,一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环境监测领域需求的人员与日俱增,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及时调整、跟进相关人才的培养而导致专业人才供应的乏力;二是基层环保公务人员的数量、技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差距很大,其生态环境机关的编制人员很少,往往会把监测站的人员借调或抽出去干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这样导致基层监测站的人员本该干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活,结果部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干技术人员的事,使得一人兼多职多岗的情况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缺乏,其后果就是工作粗糙,进而保证不了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4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对策措施
4.1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
? 一是制定科学的现场采样方案。明确监测对象,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如地理信息、周边污染源分布、排污口布设等,全面掌握影响监测事项的各种因素;提前对监测区域进行勘查,掌握区域环境状况;依据监测目的及任务对监测点位置选择、采样时间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将形成一份整个采样环节考虑在内的现场采样方案,能够对整个采样工作起到指导作用[3]。二是加强对采样设备的管理。开展采样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完善采样设备所适用的测量范围、量程、灵敏程度分辨率、精准性和稳定性;针对每台采样设备,完善相关的使用标准和操作流程,最好做到设备专人维护、保养和管理,建立对应的使用、维护、保养档案,确保每台设备处于正常状态下。三是选择最佳的监测点位[4]。依据相关监测技术规范,综合考虑监测目标、任务及环境,确定监测点位设置的数量和位置;对监测的环境进行实地踏勘,尽量避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确保监测点位周边环境的稳定性,保证能取到有代表性的样品。四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对样品保存、运输过程进行控制,针对不同的检测要求而现场对样品添加对应的固化剂,针对不同的储存环境采取对应的保障措施,及时将采到的样品送回实验室,样品标签及交接要清晰,进而保障样品的真实性。
4.2 采取有效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实验室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一是从实验室分析方法上进行控制。尽可能选择相关技术规范推荐的实验室分析方法,通过采取合理控制实验时间的方法来降低误差;选择已认证的实验室分析方法,通过选取相应的配套实验设备仪器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二是从实验室设备上进行控制[5]。合理选择环境监测实验室设备仪器,做到与分析方法配套;优先购买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实验室设备仪器,提高设备仪器的先进性,减少人为操作的干扰性,提高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做好实验室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检查等工作,保证设备仪器处于正常状态下,减少故障率[6];加强对实验设备仪器的培训,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减少甚至避免误操作,进一步提升监测质量。三是从污染管理上进行控制。制定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污染控制规程,促使污染防治措施更好地落实到位;优化改进分析方法,从源头上减少样品、试剂中有害物质的使用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实验室污染物排放量;实施跟踪监督管理,是针对实验室的各个工作环节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加大清洁分析、操作的推行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实施综合处理,确保其废气、废水做到达标排放,废液、固废做到妥善处置,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度;采取上述措施,避免实验室设备仪器及相关耗材受到污染[7]。其四,从试剂和材料方面进行控制。严格按相关要求来对实验室需用的化学试剂、材料进行采购、存储、使用,确保其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查看试剂和材料标签,确保试剂和材料在有效期范围内;严格使用要求,确保所用试剂和材料未受污染;因此,对实验室所用试剂和材料做到方方面面的把关,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4.3 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质
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实效性、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十分关键的一项任务来抓。一是加强培训,全面贯彻落实阶段性模式的专业能力培训和自学机制,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素养,提高监测人员对先进设备设施仪器、智慧平台等的使用能力,最终达到提升监测数据准确性、真实性的目的[8];二是加强检查和考核,将集中考核工作积极开展,借此有效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检测人员综合素质,使得监测人员要敢于向监测工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作斗争;三是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适应度,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尽快充实到环境监测的队伍中,提升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四是根据当前的环境监测任务,全面清理生态环境系统内借调或抽调人员的现象,配齐对应的监测人员,使得每项环境监测工作都有对应的人来做,确保专业的事情有专业的人来干。
5 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出污染程度、污染防治效果以及环境质量优劣程度, 是对污染源排放水平、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效果、环境状况做出科学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环境监测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贯穿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水平是保证监测数据有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将技术规范标准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起来,从取样、实验室分析、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全面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因此,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已成为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须给予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关注和重视,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使之与新时代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匹配。
作者简介:
刘祯红,在普洱市生态环境局镇沅分局,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参考文献
[1] 吴娟.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79+181。
[2]杨涛.环境现场监测中质量管理的难点和重点[J].环境与发展,2020,32(10):230+232.
[3]廖玉妹.浅谈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建议[J].华北自然资源,2021(01):93-94.
[4] 孙则成.环境监测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1):100-101.
[5] 陈涛.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低碳世界,2021,11(01)57-58.
[6]江道胜。环境监测实验室监测数据质量影响要素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67-168.
[7] 罗美,林天佳,绳秋月.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及预防措施探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85+188。
[8]戴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与改善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