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宁
上海城建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水污染加剧,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置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科学配置 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管理的几种模式
1.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从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对水的资源管理。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充分认识水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资源价值,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这种用水管理权限下放的资源管理。水管理权限下放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对用水服务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全体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用水权利;二是运用价格原理和需求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协调用水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水的利用效率;三是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水服务和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服务的质量。总之一要进一步细化水的资源管理,二要通过政府的、市场的和社会的合力,在提供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反面,即片面地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各自的用水利益,片面地强调各行业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行业本身的水的管理权限,片面地强调各个区域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区域自身的水的管理权限,激化各地区、各行业用水之间的竞争矛盾。
二、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1.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其一,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城市也面临缺水的困境,在全国663个建制市中,有3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约100亿立方米,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
其二,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其三,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2.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首先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现在,很多国家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0.8。
其次是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跑、冒、滴、漏的损失率为15%-20%。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164片,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合理,处于部门分割、城乡脱离的“多龙管水”状态,水资源管理职能分散,部门间不能统一协调。这种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障供给,也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三、把握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1.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要求科学配置水资源
资源的配置方式要考虑资源自身的特点。一般性的生产要素资源,往往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态资源。水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对这样的资源进行配置,应该首先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它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特征。
从经济特征上讲,水资源除了反映出一般的生产要素资源的经济特征外,又反映出以下特有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水资源是公益性突出的经济资源。水资源不仅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首先从量与质上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尤其是大型城市在特枯年份的供水保障,同时政府对农业、公益环境等行业用水还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和减少市场竞争对其产生的破坏作用。二是水资源是与生态系统关系密切的经济资源,水资源还是极易受到破坏的经济资源,几乎各种行业的经济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水体造成污染,从而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因此,满足维系生态平衡对水的基本需求,要防止经济竞争中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更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三是水资源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基础性的要素资源,并且是难以替代的要素资源。对能源的依赖可以是多样的,但对水资源的依赖往往是惟一的,我们可以节水,但是不能不用水。因此,水资源这种不可替代的特征加上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流域水资源的依赖关系,往往是造成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对公共河流水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的主要原因。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变得尤其重要。
2.建立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正是水资源这种公益性特征、生态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特征,使得水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满足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需求,还要协调各用水竞争领域的利益和目标,发挥水资源最大的综合效益。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的双重作用,保障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建立起我国水资源真实的、准确的和权威的数据平台。
3.优化配置水资源,从水资源管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第一,保障了人民生活的基本用水权和维系河流生态可持续性的基本水量。按照公益性用水领域的优先原则,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水资源配置上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用水,保证维系良好生态的基本用水,使干涸多年的河流生态焕发了生机体现了水利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了水的社会边际效用。
第二,平抑了对水资源的无序竞争,实行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和行业间的配置,确定区域、行业间用水权益并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可以把区域、行业间对水资源量的无限制的外部竞争,转化为提高用水效益的内部竞争,从而有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第三,有利于落实地方和行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责任,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各地区、行业用水权益确定的前提下,任何超出总量控制范围的水量增加都要付出昂贵代价,转而促进内部的挖潜节约和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有利于促进节水、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第四,有利于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在水权的交易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建立和完善各地方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水利系统内外相关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相互配合,使水资源更好地为中国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恕诚. 水权理论与节水型社会.北京,
2、联合国保护组织指导保护公众的机制.纽约,
3、裴丽萍.水资源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
4、董文虎.浅议不同水的经济性质、水权及配置原则.河海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