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远 李佳慧 陈晓霞
华北理工大学063210
摘要:我国宗教历史悠长,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团结友好地相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其发展,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某些时期出现一些问题;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一些大学生对宗教没有科学的认知,这就需要高校重视现在大学生的宗教教育,同时给出了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宗教信仰;大学生的认知;影响;高校应对措施;
引言:宗教在我国已有很多年的发展历程,宗教的发展对我国政治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在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今社会已是信息化时代,而高校大学生团体接收信息量非常之大,所以宗教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渐渐变大,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团体进行科学、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一、我国宗教信仰现状
1.1.我国宗教主要构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长的国家,二者相互促成,从而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各民族的不同信仰,对我国各民族地区的友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我国的宗教形成可追溯到非常早的历史,道教的相关内容在《山海经》里面就有记载。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为汉明帝时期,基督教于19世纪传入中国,清嘉庆十二年(1807)马礼逊受英国伦敦会派遣抵广州,成为第一个来中国的新教传教士。
1.2.中国宗教的现存问题分析
在原始社会,道德和宗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其内容和目的是调整氏族人与人的关系,保护整个氏族集团的团结稳定,原始的所崇拜的宗教因素是氏族祖先,通过对共同氏族祖先的尊奉,加强氏族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阶级社会,宗教因素有了多种作用。一方面,为社会的安定和道德建设起到了精神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因素为阶级利益服务来维持阶级统治。
而进入现代中国后,国内的各大宗教都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改变,包括政治支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际交流等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一些地方的部分宗教发展失控、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导致宗教不良风气的相关事件频频发生。
对于中国宗教的现存问题,主要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立法力度不足。
首先对于内部管理来讲,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各宗教也在发展,旧体制在新时代下无法适用,问题层出不穷。
其次就是关于宗教的立法不够完善,赵朴初先生在世的时候针对我国宗教问题提出,我国宪法36条专门讲宗教信仰自由,但宪法没有司法化,不能进入司法程序。对于违宪行为也没有违宪审查机制,也没办法进行深度追究。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解决的最根本途径都是法治的建立,通过建立完善宗教法律制度,可以利用严格的行政手段对宗教管理进行更加严厉的控制和改善,将现存问题摆正,回归正轨,而且通过完善立法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形成法治体系。
二、宗教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2.1.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
当今,宗教借助发达的网络传播形式,形成了更强的传播力,以至于高校中的大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方面的了解是肤浅的、表象的、片面的,并没有深入了解宗教的历史、文化等因素。
由调查数据和文献中记录来看,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存在多方面的问题:1.大学生群体中对宗教文化知识感兴趣的比例较大,大学生群体之中有40.6%的大学生表示对宗教知识“不感兴趣”;2.在对待宗教消亡问题上,大学生群体的观点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出现了较为极端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持有“宗教终将消亡”观点的人数很少,但是还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宗教伴随人类”。数据表明大多数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互相独立的,没有关系,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二者关系,这就表明对大学生的宗教教育培养迫在眉睫。
2.2.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策略
目前大学生对科学的宗教观的认知存在偏差,而且近来宗教向大学生渗透日趋明显。由于在家庭的影响下,学生在科学的宗教认知上产生了非客观的影响,所以由高校对在校生开展宗教教育是当前形势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学校所需要做的,具体有以下方面。
(1)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何宗教都是有神论,是以神灵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可能会消磨人的意志,打消人的积极性,但是宗教也属于道德教化,同样让人积德行善,所以高校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宗教观。科学的宗教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文素养的积累,但人文素养的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就要求高校长时间对学生宗教观的教育培养。
(2)创建校园主题思想文化阵地。高校应该组织线上线下的社会实践、课外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来普及宗教基本知识和纠正学生对宗教不正确的认知。利用文化活动可以不仅可以达到对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教育培养的目的,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感,自豪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好处。
(3)高校应当重视宗教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宗教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在进行宗教教育的时候就应该谨言慎行,不能带有感情色彩,因此,学校应该选择合适开展此工作的教师人员,而且也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培养辅导,要挑选一些政治思想积极端正,素质过人,理论扎实的讲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等人员。
三、参考文献
[1]邱丹文,郭建群.大学生宗教认知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冶金教育,2017(05):89-92.
[2]范桂森. 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赵斌,叶磊.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分析[J].纺织服装教育,2015,30(01):5-8+12.
[4]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课题组,卢云峰.当代中国宗教状况报告——基于CFPS(2012)调查数据[J].世界宗教文化,2014(01):11-25+120.
[5].中国的宗教现状[J].民族论坛,2013(03):96.
[6]林伟健.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2):66-67.
[7]李申.近代中国的宗教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08(03):12-16.
[8]李昭.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
[9]许丽平,朱贵芳,沈水根.大学生宗教观念的调查报告[J].福建高教研究,2004(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