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7卷6期   作者:牟洋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
        牟洋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市  20013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部分建筑工程位于地震高发地带,为了加强建筑的抗震性和安全性,必须要采用更加高质量的抗震技术进行施工,降低地震的隐患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应用需要综合考量较多的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水平、施工方法和建材质量等,需要加强对抗震技术的应用探讨,期望能够探讨出更多的抗震技术应用形式,促进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建筑行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地人们对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求在提高。然而,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土建机构工程抗震级别不高,甚至存在没有经过抗震处理的情况,面对大型地震灾害,大部分建建筑物抵御能力较低。为了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抗震加固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保证土建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1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抗震技术的原理
        地壳运动是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地壳运动期间产生出的大量能力会形成地震波,对周围区域造成极为强烈的震动影响,导致区域内的建筑稳定性受到破坏而坍塌,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抗震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考量到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差异,并结合建筑的阻尼参数,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抗震方案,最终在建筑工程结构中强化抗震性能,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抗震技术效果。合理增加建筑的阻尼值能够使建筑提高对地震的吸收能力,进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地震所造成的损伤,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将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当前采用的建筑施工抗震技术主要是被动抗震和结构抗震两种,其中被动抗震能够利用传统的方法将建筑加固,促进建筑整体稳定性的提高,而结构抗震能够在施工期间通过增加阻尼参数增加的方法使地震波被建筑吸收,在地震后将相应的能力释放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
        2建筑施工中抗震技术应用
        2.1消能减震技术
        消能减震抗震技术由两部分组成,即主体结构与消能构件。当工程构件发生偏移问题时,通过借助消能器的作用有效调整对工程机构的动力特性。也就是说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可改变侧力构件的消能装置,减少土建工程两端相对速度或相位移位所带来的变形与摩擦能耗,有效降低由土建主体机构受地震而产生的共振现象,防止土建结构出现摇晃。该技术对土建结构加固利用阻尼器,加快土建结构工程的反应速度,有效弥补传统抗震加固存在的不足,以此提升土建结构整体抗压性能。
        2.2预应力抗震技术
        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借助钢拉杆或撑杆来有效施加预应力,从而对外加结构起到很好的加固防护效果,这对提升原有的土建机构的刚度、抗裂性能及承载力等具有非常强的作用。其中,钢拉杆类型分为三种,具体内容如表1。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最突出的优势特点是不占用过多的空间,施工人员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就可以进行加固处理,最终所取得的抗震加固效果也比较理想。
        2.3增大截面积抗震技术
        当梁、柱构件抗震力不够时可采用增大截面积的方法,以此提升土建结构整体的承载力。在混凝土结构当中该技术比较常见,由于其操作比较简单,对相关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低,因而在土建结构工程中广泛应用。另外,对增大截面积抗震加固法在土建结构中使用,首先要考虑分析整体结构,不能为局部加大而加大,必须选择良好的施工材料,保证所选择的材料与土建结构较好结合,以此在根本上确保土建结构整体承载力提升。

此外,加大截面还需要考虑三点:其一是在使用该技术时注意结构加固后的固有频率进入到地震或风震的共振区域;其二是现场湿作业的工作量较大,相对养护时间比较延长;其三是构建截面的增大对结构的外观及房屋或桥梁净空造成影响,需要对梁、板及柱等一般结构加固。
        2.4高弹性材料抗震技术
        在抗震加固技术中对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最为典型的是日本国家所研发的高弹性材料加固法。该方法的应用主要是在建设物抗震加固过程中在抗震带上涂上粘合剂,并且将其固定在指出支柱上,以此实现土建结构整体稳定性。该技术与其它的抗震加固方法不同,其方法操作起来十分简单,且对所消耗的经费较少。另外,该方法还可以通过采用预应力的加固方法,首先对FRP施加预应力,然后将其外贴于结构上而达到对结构的加固目的。该方法可有效克服FRP材料本身的不足点,实现对土建结构刚度与强度的加固。
        3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策略
        3.1合理选择和规划建筑地基
        通常选择开阔平坦或地质较硬的区域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如果施工区域存在其他地质问题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先做好地质等环境条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根据地段条件进行筛选,排除掉影响较大的地段,使建筑工程的地震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地段的筛选条件较多,通常存在地势陡峭、边坡、河岸和山包等情况的地段,将会由于较为薄弱的地质条件加剧建筑工程地震的危害,需要尽力避免进行建筑地基的选择和规划。
        3.2合理选择建筑结构
        抗震结构体的选择是进行抗震技术应用的关键,可以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种类的划分。比如基于不同结构的划分,包括简体结构、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基于不同材料的划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在进行建筑结构的选择时,需要按照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和施工区域的相关条件,经过综合考量后做出适当的选择。比如在选择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对于纵横墙的共同承重或横墙的承重使用情况要做好规划。通常纵墙承重的规划较少,在于横线有着较少的支撑,会增加坍塌的风险。钢筋混凝土的抗震能力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尤其是较好的柔韧性还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通常能够更加适用于多种建筑功能和抗震性能的结构要求。
        3.3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把控
        由于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所以在进行施工质量的把控时,必须注意加强把控的全面性和严格性,才能够有效减少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主要是建立起完善的施工质量把控体系,包括对施工材料采购和检验的规章制度、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考核制度、对施工质量的巡查和抽查制度等,只有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达到施工质量要求,才能够确保整体的施工质量都达到施工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抗震技术的应用学习,掌握更加先进的抗震技术,对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进行优化,能够使抗震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不断的提高,更好的保障建筑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应用是在民用住宅、工业厂房、特殊建筑等多种建筑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能够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更好的提高,避免在地震灾害发生时造成的人员和财务损伤。通过对抗震技术应用的分析能够更好的强化对抗震技术应用的了解,有利于抗震技术应用的学习和提高,尤其是对当前抗震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更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够使抗震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参考文献
        [1]胡舜文.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J].绿色环保建材,2019,145(03):168-168
        [2]王理,徐伟,王静爱.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44-550.
        [3]丁幼亮,梁启慧,朱浩樑,钱东升.建筑抗震支吊架地震作用计算方法评述[J].建筑设计管理,2017,34(11):72-73+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