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梁淑秋 刘 川
[导读] 目的:探讨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征
        梁淑秋  刘 川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重庆市 高新区 401331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征,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348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其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为控制父母的为 110例(32%),为发泄情绪的99 例(28%),为希望得到关心和关注的98 例(28%),为好玩的37例(10%);聚众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216例(62%)。研究发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如下特征:女性204 例(59%),女性青少年更容易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受到过同学欺凌的199例(57%),说明同学关系不融洽的更容易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选取上臂自伤的221例(64%),上臂方便实施。结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希望控制父母和发泄情绪的占比更重,因此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引导其通过其他方式发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我们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频率、方式、部位等,为我们实施干预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原因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直接、反复地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1] NSSI 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聚众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已严重影响祖国下一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为进一步了解与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原因与动机,分析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特点,形成较好的干预措施,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解除青少年心理危机,以我院收治的348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原因动机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讨论,详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348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
        1.2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2 结果分析
        从行为目的与动机来看,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是为控制父母的有 例,占比 %,是为情绪宣泄的有 例,占比 %,效仿别人的 例,占比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父母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占重要位置,我们要对青少年父母进行正向引导。

青少年选择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作为情绪宣泄的方法,这提示我们他们是缺乏心理学常识的,需要我们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及时地给予干预措施,建立其他的关联,而不是只要情绪不好首先想到的是伤害自己。还有青少年互相模仿的也不在少数,这提示我们在青少年社交问题上也是值得关注的,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友也是解决非自杀性自伤问题的重要因素。
        从行为特征来看,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感到疼痛的166 例,占比 48%,伤害自己后情绪好转的 234例,占比 67%,伤害自己后拍照传网的266 例,占比76 %,采用抓挠方式的100例,占比29 %,采用利器割伤的204 例,占比59 %,伤害自己后目的达成的269 例,占比77 %。由以上数据我们发现:青少年感知觉系统已受到严重影响,伤害自己
的行为实际上确实能缓解情绪,非自杀性自伤的照片广为流传为其他青少年进行错误的诱导,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选择方式上的占比告诉我们利器在生活中应妥善保存,以免诱导青少年自伤,周围人对于事件的态度也反作用于青少年,致使青少年在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后获得正向强化,因此我们在尽可能保证青少年安全的前提下应对此种行为采取冷处理。
        3 讨论
        本研究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自2020年 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348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原因是与父母对其控制及负性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相符。
        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了他们采取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及特征,并结合研究得出了结论。我们在关心青少年时应更加注重其亲子关心的建立及负性情绪释放的途径。这为影响和干预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供了科学依据,对我们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Cimermancic P,Medema MH,Claesen J,et al.Insights into secondary metabolism from a global analysis of pro- karyotic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J]. Cell,2014,158 ( 2) : 412-421.DOI: 10.1016 /j.cell.2014.06.034.
[2] 李瑶,况利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神经生物学机 制 [J]. 四川精神卫生,2019,32(4):371-374.
[3]傅燕艳 .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情绪行为问题对非自 杀性自伤的影响及路径研究 [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8.
[4] 唐寒梅,陈小龙,卢飞腾,等 . 欺凌行为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关系的 Meta 分析 [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8,18(7):707-714.
作者简介:梁淑秋,女,1989年8月,汉族,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学士学位,护师职称,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护士长,主要从事精神专科护理研究。
通讯地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
Tel:15823408301
Email:595732837@qq.com
 通讯作者:刘川Email:278132435@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