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精益成本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5期(中)   作者:朱鸣瀚
[导读] 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朱鸣瀚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160
        摘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但当前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高于同类现浇结构建筑,阻碍了装配式建筑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精益成本管理,以期通过装配式建筑的精益成本管理,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精益成本管理;精益建造;建筑产业
一、精益管理及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理论
1.1精益管理的基本理论。精益管理的理论起源于日本丰田生产管理模式,即精益生产,以“尽善尽美、价值最大化、浪费最小化”为原则,以“零库存、零等待、零缺陷、零故障、零伤害、零浪费、高柔性”为目标,利用准时制(JIT,Justintime)、拉式制造流程(PullManufacturingProcess),最后计划者体系(LPS,TheLastPlannerSystem)、并行工程、5S现场管理(日文翻译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看板管理、柔性化资源配置等为技术手段,实现整个建造流程的持续、均衡、高效、柔性化。
1.2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理论。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其中,装配式建筑指的是通过标准化设计,建筑构配件在工厂完成规模化预制,并在施工现场完成安装的建筑。此外,装配式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规模化、装配机械化、维护智能化、回收精细化,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优点,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价值
二、基于精益思想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
        (一)装配式建筑精益设计成本管理
        1、设计阶段推行并行工程
        并行设计作为一种系统化工作模式,可以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推行并行设计,强调各参与主体协同工作,各参与方分别派出技术人员组成临时项目组,并行解决设计阶段各专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设计冲突问题,尽可能在早期设计阶段发现并解决后续构件生产与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使设计成果最大程度符合后续各阶段的使用需求,减少设计变更,降低对后续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
        2、运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设计
        (1)运用BIM技术进行各专业协同作业。
        装配式建筑需要对预留孔洞和预埋构件进行精细化设计,因此设计内部不同专业之间信息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BIM技术,构建BIM信息平台,方便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作业,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可以依据BIM平台信息实现本专业的技术标准和参数要求。
        (2)运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查。
        装配式构件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至现场装配,不可避免會出现构件之间的设计误差。运用BIM技术对预制构件进行精细化设计,通过建立的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及时发现相邻构件之间的设计冲突,找出设计过程中的疏漏,降低施工装配过程中因设计变更带来的费用。
        (3)运用BIM技术进行标准化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将不同样式和尺寸的建筑构件上传至BIM平台进行整合,建立预制构件的标准化族库。同时,运用BIM技术将各个族库中的标准化构件进行组装,增加装配式建筑样式的多样性,减少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时间和成本。
        (二)装配式构件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1、准时制生产
        准时制生产是实现有序标准化生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预制构件的产量进行适时控制,使构件的生产与供给具有合理的弹性,在保证满足订单进度要求的同时,尽量使库存最小,从而降低成品存储费用。通过保证原材料的准时供应,确保预制构件生产线连续生产,降低生产线间断生产造成的损失。


        2、精益供应链管理
        (1)供应商的选择。
        原材料的供应在装配式构件生产的精益供应链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配件厂的理想状态是与可提供大量原材料的少数优秀可信赖供应商合作。在确定供应商时综合考虑原材料的需求量、需求时间、材料的重要性等因素。
        (2)确定供应商合作模式。
        供应商关系模式既有西方传统的以成本驱动的对抗模式,也有以日本为代表的长期合作型模式。在精益成本管理中长期合作型的伙伴式合作模式更受推崇。如可培育两家混凝土供应商来供应混凝土,同时设立考核机制对一定时期内两家供货的准时率、供货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并以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周期订货的参考,以此激励供应商。对于考核不达标的供应商,对其提出警告,并缩小订单数量,将其列入观察期。
        (3)建立BIM信息共享平台。
        在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中,混凝土供应是否及时对预制构件的生产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混凝土供应商、构配件厂、施工单位三方信息的BIM平台,各方都将生产信息汇总于BIM信息平台中,实现信息的有效及时交换。供应商可以根据装配现场的进度和构配件厂的库存情况,确定生产进度,以补充供应防止缺货;构配件厂根据施工单位的信息调整生产进度,防止供应不及时的情况发生。
        (三)装配式构件精益物流成本管理
        1、降低构件运输距离
        目前,构配件厂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匀使得构配件厂到装配现场的距离较远,增加了运输费用。装配式项目在选择构配件厂时要把构件运输距离作为重要考察指标,合理选择距离项目较近的构配件厂,控制预制构件到装配现场的物流运输距离在100km以内,以降低物流成本。
        2、加强构件运输保护
        构件运输前要做好构件防护工作,防止构件碰撞。在运输过程中要加强运输环节的管理,挑选有预制构件运输经验的单位长期合作并及时向运输司机做技术交底,确保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不产生破损。对于出厂装车时质量检查合格,但是进入装配现场后质量检查有缺陷的预制构件由运输单位承担责任。在运输环节明确细化权责,做好构件运输过程中的保护工作,确保成品构件产品质量。
        (四)装配式构件精益装配成本管理
        1、最后计划者体系
        最后计划者体系改变传统的管理层编制计划推动项目实施的方式,采用“拉动式”生产模式,强调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在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项目的进度、构件吊装、机械设备使用等主要计划由管理层制定。项目的周计划和日计划由基层作业班组根据具体施工进度制定。在现场装配计划执行过程中,基层作业班组将预制构件吊装过程的实际进度反馈至日计划及周计划,同时分析计划实施偏差的原因,如果发现进度计划不合理则及时调整日计划和周计划,调整后的日计划和周计划再反馈至主要计划,“拉动”项目进度、构件吊装、机械设备使用等主要计划的调整。
                2、制定合理预制吊装计划
        预制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如果不能及时吊装将会增加仓储费用。如果将现场施工进度与构件预制进度合理计划,制定的构件预制方案能够高效配合现场装配计划,在吊装前一天将本批预制构件运至装配施工现场,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仓储用地和仓储时间,降低仓储费用,也降低预制构件厂的仓储费用。
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情况下,大家必须科学研究其相对的成本管理方式,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具备实践活动运用使用价值。文中就精益生产成本管理观念,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方案、预制构件生产、运输物流、现场安装等层面剖析了装配式建筑成本费较高的诱因,明确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精益生产成本管理对策,合理的推动了装配式建筑成本费的减少,促使装配式建筑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慧硕.影响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因素分析[J].散装水泥,2020(03):78-79.
?[2]付澳,郭然,闫可心,蔡红.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EPC成本管理分析[J].工程质量,2020,38(01):93-97+105.
?
窗体底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