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5期(中)   作者:刘忠国
[导读]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技术
        刘忠国
        身份证;42102319730308***
        摘要: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技术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技术,在施工中有着重要作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也体现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提升技术应用水平,规避质量问题,延长建筑项目的使用周期,为施工提供质量保障,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为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速度逐渐提升,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但是城市面积是有限的,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解决人均占有面积小这一问题,促使建筑行业向着更广阔方向发展。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其质量与安全是人们关注的内容,其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工程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本文主要阐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概念,分析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现如今,建筑行业飞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数量逐渐增多,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满足建筑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还能结合人们需求对其进行改善。然而,在一些建筑工程结构中,由于混凝土的使用要求较高,比如温度控制、浇筑技术等等,在建筑施工中成为重要的结构要点。对此,应该深入研究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结构强度。
1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与其它材料相比,其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强,承载能力高,价格低等特点,而且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是建筑物整体性的重要核心之一,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利用价值颇高,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随着近些年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不断改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有了更高的性价比,因此在建筑施工中颇受青睐,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虽然具有性价比高,节约成本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施工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那就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细节要求较多,需要建筑单位在施工技术上有较好的把控能力,否则一旦在某个施工环节上出现问题,将会对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带来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物的基础结构,需要很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还需要不断适应现代建筑施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加以研究,使其不断改进。
2施工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避免不了要遇到大体积砼结构施工的情况,比如大型设备和高层楼房的基础施工等。大体积砼首先量大,其实结构厚实也是其材料的明显特点。例如地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就比较常见,现场施工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施工工艺要求也比较高,混凝土表面系数相对比较小产生的热量在结构内部无法完全释放到外部,出现比较集中的情况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变快,容易使结构产生温度变形。大体积混凝土对结构构件的尺寸是有一定限制的,尺寸过大构件会被约束,约束作用会使构件产生温度应力,因此平面尺寸增大的同时会导致约束作用和温度应力的增大。混凝土内外温差大,如果温度调节措施不到位,混凝土的拉伸限值不能超过温度应力时,构件就会产生有害的裂缝,影响结构构件整体的安全性能。因此从根本上分析结构,确保施工质量和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按照深度的不同,大体积混凝土会出现三种情形的裂缝,这三种裂缝造成危害的程度也不相同,表面裂缝一般是混凝土表层水分蒸发过快或硬化时内外温差过高而产生,表面龟裂不规则,不连续,危害较小,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相对而言,比较难处理的是深深的龟裂。深裂缝阻断了结构的小部分,并不是全部。这有一定的危害,但危害达不到贯穿性的缝隙。

当表面裂缝发展成深裂纹,并且进一步切断结构的整个断面就形成了贯穿性裂缝,贯穿性裂缝严重的损坏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其危害也是三种裂缝中最严重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裂缝的产生不会对结构安全产生绝对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允许值。裂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混凝土的防水,裂缝早期的轻微渗水现象会随着时间消失。一般情况下,在允许值范围内的裂缝宽度一般对结构强度没有影响,但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因此分析、处理和控制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3混凝土项目浇筑环节的技术实践
        3.1混凝土项目浇筑环节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
        混凝土要按照技术要求和一定的技术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完成混凝土制作工作后,将成品混凝土利用搅拌车运输到施工现场。通常来说,混凝土初凝时间为3h,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混凝土的保管工作,避免出现稀释现象。在现场应用过程中,建设人员要根据实际条件,在开始浇筑工作前添加适量的添加剂,比如减水剂或膨胀剂,从而使混凝土的性能达到技术标准。在技术操作过程中,为了维护混凝土的良好性能,应当在混凝土构件未完全凝固前进行浇筑工作。为了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抹压工作。在混凝土浇筑环节,要避免中断施工,否则混凝土很容易发生性能问题。如果出现意外现象,要及时采用应急预案,按照标准工序进行补救操作。完成混凝土浇筑工作后,要观察混凝土的凝固状态,实时掌控其温度和湿度,避免混凝土质量受到影响。
        3.2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控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水化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通常会导致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差增大,从而很容易使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影响建筑质量和正常的施工进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从源头进行控制,在选择混凝土材料时要优先选取水热化反应时放热较低的水泥品种。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其它材料的配比和选择。例如,混凝土的粗骨料和细骨料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选择颗粒级配,充分考虑材料的强度、含泥量等多种因素,同时对于掺合料以及其它外加剂选择和用量也要做好把控和配比,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性能。
        3.3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
        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对此,应该合理把控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尽可能提升整体结构的性能,减少裂缝的出现,而且还能对施工工序进行优化,保证施工质量。在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划分时,应考虑区段划分情况,包括施工长度、施工范围等,对结构进行细分。另外,针对施工缝实施组合施工,减少混凝土产生的温度应力差。同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经过后浇带施工能够促使大体积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具备工程施工要求的抗拉能力、韧性等。在一般情况下,后浇带施工是在混凝土浇筑之后的40天进行,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对凿毛进行合理处理,保证混凝土接触面的清洁性和湿润性,并关注温度控制,避免出现热胀冷缩情况,对建筑施工造成影响。
结束语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业也不断进步,大体积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也有了迅猛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来推动建设项目更好地完成。勇于进行探索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峰.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9(32):51.
[2]曾光琼.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9(30):33-34.
[3]程鹏翔.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门窗,2019(20):42.
[4]王沁霞.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门窗,2019(20):110.
[5]孙桂芳.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门窗,2019(16):8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