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质量缺陷的修复与过程管理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5期(中)   作者:尹晓琳
[导读]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不仅影响着整体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尹晓琳
        37010219900317****
        摘要: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不仅影响着整体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会对施工造价造成影响,决定了水利工程的综合建设质量与最终效益。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实现对水利施工技术的创新,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把控,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施工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
引言
        现阶段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导致水利工程的质量低下。那么在今后的施工建设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深入的分析,严控材料质量,注重搅拌环节,控制现场温度,把控浇筑速度,做好后期养护,提升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水利水电混凝土浇筑原则
        当涉及到水利水电工程时,需尤为重视基础及主体浇筑,其中包含较多原则性要求:一是要优先应用深基础浇筑模式,如此即可减少对周边工程影响,尤其是那些浅基础建筑,还有助于水利施工效率提升,降低相邻建筑的干扰风险。二是对于不同的浇筑对象,要对比分析结构自重情况,通常要优先就自重大的部分进行浇筑,在该原则下,能够避免对相邻自重轻部分产生牵连影响,还可加快基础沉降的速度。三是要分析水利工程不同部位的浇筑需求,对其上层建筑部分,应将浇筑高度及次数作为选择条件,尽可能使水利建筑不同部分同时完成沉降,减少相互间的影响。四是要从水利建筑重要性出发,优先进行重要部分的浇筑,而对水利工程中相对次要或者零散分布的建筑部分,应当待完成主要浇筑任务后在进行穿插式浇筑,提高水利水电混凝土浇筑效果。
2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质量缺陷
        2.1塑性收缩裂缝
        水利工程施工期间混凝土裂缝现象是时常存在的,这种工程质量问题在施工进程中、施工结束之后均会出现,运行初期的5—10年之间便是混凝土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见,混凝土在工程建筑中出现并不是老化、使用损耗等问题,而是在施工阶段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之一,需要在工程建设阶段便加以重视。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之一便是混凝土抗拉性能降低,在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时候一部分有害物质、杂质进入到混凝图裂缝中,腐蚀钢筋结构,造成钢筋位置被锈蚀,而混凝土结构受到钢筋锈蚀的影响,自身的结构性能也会出现变化,恶性循环导致混凝土裂缝逐渐加深。
        2.2温度裂缝
        混凝土固结时间较长、施工量较大的工程在硬化期间,若施工速度较快,水化热不能快速消散,导致混凝土结构表面温度比内部温度低。结构间的温差变大将发生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抗拉强度时温度裂缝就会产生。温度裂缝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扩张或合拢,且可分为截面上下温差裂缝、截面内外温差裂缝和截面均匀温差裂缝。
        2.3钢筋混凝土硬化问题
        钢筋混凝土在浇筑之后会逐渐降温,并且硬化,在此期间会产生集中拉力,混凝土自身的体积出现膨胀变化,加之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影响,混凝土变形十分显著,进而导致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缺少必要的强度和刚度,最终由于拉伸能力不足出现大面积裂缝。
3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质量缺陷的修复与管理
        3.1强化施工环节管理
        对于实际水利水电项目而言,不同结构部位对混凝土施工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其技术环节众多,需要不断强化环节管控,水利水电施工质量才更具保障。相关要求如下:一是配比的优化,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要求,通过试验获取适用于水利水电不同施工部分的混凝土材料配比。二是要做好材料管理,水利水电施工管理者,应当以更为严格的标准控制材料采购及存储环节,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水利水电施工问题。

三是水利水电施工人员管理,对于混凝土施工部分,应持有相关证明方可上岗,有效规避人员技术问题。四是要明确水闸、坝体浇筑及接缝灌浆等技术要求,确保施工操作的有序性。
        3.2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步骤执行作业
        (1)做好混凝土搅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工程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可充分应用搅拌机完成混凝土搅拌工作,保障其搅拌的均匀性。(2)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为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质量受损,应根据实际交通环境和条件,制定适宜的混凝土运输路线,做好规划缩短运输路程,减少运输时间,节约运输成本。装车时应控制混凝土量,确保运输工具正常运行,保障运输安全。运输混凝土材料时,应减少和规避扬尘,以免对空气造成污染。(3)实施混凝土浇筑作业。在浇筑混凝土前需要先清理混凝土,利用碎石、沙子进行垫底,再进行浇筑工作。浇筑钢筋混凝土或模板时,应先确定钢筋、模板质量达到相关标准。进行二次浇筑时,先去除薄弱部位,有效监督和把控振捣工作,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养护。
        3.3优化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优化混凝土配置比例,降低水化热和混凝土内外温差。在配合比设计中,可在施工前用施工材料进行混凝土的强度、塌落度等参数的多次检测试验,得到性能最为优异的配合比;其次在骨料中加入适量粉煤灰与合适的减水剂;控制好水与粘合剂的比例;适当降低水灰比,保证水灰比不超过0.6。施工材料中的粗骨料为二级,最大粒径控制在150mm以下,砂的细度模数大于2.4,泥浆含量小于1%.
        3.4控制现场温度
        混凝土浇筑现场的温度,对于终的质量与安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那么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还要严格把控现场的温度,做好预防工作。第一,在施工之前,要对天气情况进行关注,不得在暴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施工。尽量选择白天施工,因为夜晚的温差较大,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第二,可以采用现场测量的方式,有效调控施工温度。佳适宜的温度在25℃左右,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上下调控。在凝结中,要做好洒水、保暖等措施,防止内外温差较大。第三,如遇到现场温差较大的情况,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温度调控。如夏季浇筑,温度相对较高,就可以通过洒水冷却降温,以降低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提高混凝土强度.
        3.5施工工艺控制及混凝土养护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分层或分级浇筑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浇筑厚度、方向及顺序进行浇筑,下层混凝土初凝后及时浇筑上层混凝土,气温较低时适当降低浇筑速度。强化振捣工作,入模后及时振捣混凝土,避免出现离析和局部空隙,振捣时快插慢拔。每次振捣的深度是接触面的10~20cm,插入到下层5~10cm。振捣完毕后刮平最后一层混凝土并开展清洁工作[9,12,16,21]。强化混凝土的养护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养护方法、掌握养护时间、精准控制水量,养护时需要考虑湿度和温度两个方面。浇筑后一般进行七至十天的养护工作,确保水分充足来供应水泥水化。
结束语
        根据相关研究能够看出,水利行业在我国举足轻重,是我国经济建设领域的组成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建筑中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能够延长建筑的使用时间,还能够提升工程质量,保障后续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鉴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强化工作效率与质量,以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为基础,促进我国建筑领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会.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探讨[J].居舍,2019(36):67-68.
[2]李锡文.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渗透成因及有效预防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19,9(12):121-122.
[3]陈利.水利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技术分析[J].门窗,2019(23):95+97.
[4]王一帆,吴成,唐颖,李猛.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J].珠江水运,2019(23):112-113.
[5]高山,高远贵.浅析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J].四川水利,2019,40(06):104-106+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