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评价标准及改造方式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徐智慧1 徐军2
[导读]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国际社会对健康建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健康建筑事业在各方共同推动下取得了良好发展。
        1.天津市河东区住房建设服务中心  天津市  300171;2.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73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国际社会对健康建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健康建筑事业在各方共同推动下取得了良好发展。本文从简述国内外健康建筑标准、评价体系与认证的发展现状出发,浅析当下我国在健康建筑标准与评价方面尚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助其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发展;城市更新;传统文化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时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为了更加有效的推广绿色建筑,应在评价体系、推广方式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应融合技术、经济等综合性指标,既能明确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又要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而传统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侧重于强调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忽视推广的适宜性等问题。本文就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评价体系的综合性、经济性及有利于技术推广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1.1重设计、轻运行
        数据显示,在目前全国近百个健康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中,取得运行标识的不足10%,一些建设方出于扩大宣传的目的过于注重设计评价,但在健康建筑建造时却忽视施工和实际运行的效果,使得实施效果与设计预期偏差较大,建筑使用者获得感不强,“图纸上的健康建筑”问题亟待解决。
        1.2注重阶段性指标评价标准,全寿命周期综合效益评价有待加强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很早就已经引入全寿命周期概念,但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将全寿命周期分为决策、设计、实施、运营(使用)和报废等阶段,规定或者设定每个阶段的节能技术标准和经济指标,每个阶段分别设定,独立分析,而没有将全寿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综合统筹考虑。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将一项节能技术措施建造成本的增加、使用成本的降低及回收成本等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加科学的评价节能技术措施的经济性。
        1.3缺乏统一认识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前期决策、设计、施工、使用以及拆除五个阶段。由于现阶段健康建筑知识教育普及率较低,设计方、施工方和使用者在不同阶段基于自身利益,对于健康建筑全寿命周期影响因素的认知状况各不相同。同时,各方对影响建筑健康的因素认知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还存在一定认知误区。认识上的不统一势必将影响到健康建筑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2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评价标准的改造方式
        2.1让城市更安全、更具有韧性
        要通过补齐更新水、电、气、暖等管网,加强运行监测,消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线”的畅通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
        2.2全寿命周期角度确立经济评价体系
        目前,全寿命周期理论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重视与应用,在绿色建筑评价方面也被广泛采用。全寿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建设项目或者建筑物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维修乃至拆除各个阶段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全寿命管理系统。为实现管理目标,必须根据全寿命周期来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既包括确定管理模式、设计方案、延长项目经济寿命,也包括实现最低寿命期费用。而本文的目标则是节能技术或材料的全寿命期经济效益最大化。

以往的全寿命周期分析中,主要是将一个项目或一项节能措施的采购、安装、使用、拆除等环节做经济性分析,说明每个阶段的投入和产出,而忽略了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影响。全寿命周期经济性评价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强调的是全寿命周期思想,侧重于经济性效果评价,而目标在于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节能技术、措施的经济性评价应该是在全寿命周期中每个阶段进行评价基础上,再将各个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总体效益分析结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评价能够为政府、投资者等项目参与主体提供决策依据,是以经济手段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途径。
        2.3在城市更新中对其建筑形式应予以保护、保留和突出
        虽然部分建筑从功能上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普遍缺乏无障碍和智能化设施,然而作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地理坐标,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应避免对其外观进行改变,应选择与原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材料、颜色、纹案等,保持其一贯在人们心目中古朴的形象。对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在形式、高度、体量上加以限定控制。在街道层面上使其拥有良好的被观看的视角,突出标志性的地位,加强历史意义。
        2.4逐步建设适合健康建筑的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明确建设前期、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保修使用等环节的健康标准要求,建立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建筑材料质量追溯机制,推行绿色健康建造方式,推广绿色建材和健康建筑产品,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科技创新。
        2.5转变技术推广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
        不管是科研机构研发新的节能技术、材料,还是政府部门制定绿色建筑的节能标准和规范,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节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而某项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还要得到投资者积极响应,更要赢得使用者的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创新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建立起以政策鼓励、法律规范为基础,以经济手段为主导的推广体系,使市场参与主体由被动的执行行政命令转为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发展。针对节能效果好,经济效益强的技术、材料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使之得到市场的认可,引导由市场自发推广;针对某些节能效果好,经济效益一般的技术,政府除了在政策支持方面做好工作外,还可以在税收、资金补贴、信贷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节能效果差,直接成本低而综合成本高的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能源消耗税费等方式,将环境、社会等隐性成本变为显性成本,促使投资者采取更加节能环保的措施,从而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例如: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了相关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等级、申请程序和评审办法,可以尝试出台相应文件,对达到相应星级的绿色建筑,在项目审批及建设过程中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办理;在建筑运营时,对于相关用水、用电、供暖等价格给予相应补贴,在绿色建筑持有环节的税收(房产税)给予相应的减免,这样可以鼓励投资者采用绿色、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节约社会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的健康性能评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相关部门和机构要不断吸纳健康建筑研究的最新成果,收集分析运行中的各种反馈数据,适度加强对建筑现场检查、检测的要求,强化健康性能要贯穿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流程,推动健康建筑进一步的可持续性建设。
        参考文献:
        [1]祝云华,邓甜,陈楠,等.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趋势及效益评价[J].建筑技术开发,2020(20):156-158.
        [2]王晓玲,张丽娟.绿色建筑在新标准下的评价标识要求与检测方案[J].绿色科技,2020(16):191-193+201.
        [3]杜常华.适用性绿色建筑实践技术及发展思考[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0(3):77-81.
        [4]阮帆.关于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华建设,2019(10):62-63.
        [5]车学娅,汪铮,任国辉,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上海应用的研究与分析[J].绿色建筑,2019(5):2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