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1期   作者:纪小燕
[导读] 在农作物技术不断推广和挖掘潜力的情况之下,也应该对于相关的技术给予更为充分的重视。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进出口大国。农作物产量问题不仅关乎国民温饱问题,也是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作物栽培的技术,并加强对高产影响因素的分析,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并从根本缓解粮食的供求问题。鉴于此,将从农作物栽培的各个环节出发,对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业生产
       
        
引言
        众所周知,农业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关键性主题,更是全球在持续发展中非常关注的一大要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得以长期健康发展的效果。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以逐步适应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和个性特征,进而为其高产创造有利条件。在农作物技术不断推广和挖掘潜力的情况之下,也应该对于相关的技术给予更为充分的重视。
        1农作物栽培技术
        1.1农作物栽培技术概述
        在农作物的种植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基因等不同的研究手段更好地进行栽种研究,帮助优化农作物的性状并提升产量。在农作物的栽种研究中,分别从育种、种植、杀虫等不同方面开展优化研究工作,能够在一定的种植面积内不断提升实际产量,同时保证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满足了粮食生产和储备的需求,也能使农民实现创收。影响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因素很多,通过详细分析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栽培优化。首先,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期和生长期有较大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同地区和气候都会导致播种时间的变化。一般要求温度和湿度适宜,若过早会导致低温环境下无法发芽,过晚则错过了最佳时间,引发后续生长的减产。其次,一些错误种植理念的影响会导致单位面积农作物的种植数量过多,农作物根系盘错,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率明显降低,也会影响阳光的照射,产出的种子质量较低、颗粒不饱满。最后,在种植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影响因素导致实际产量下降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幼苗的管理,只有提高种植环境,才能促进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1.2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意义
        我国的耕地面积仅为世界的7%,且在现代化发展中也有许多土地用于改建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导致粮食危机。国家对于农业发展和农业保障的关注度较高,每年都在促进农业方面的科研进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实际产量加速增长,能够满足98%的自身需求。但是,实际的农作物产量增幅一直较缓,且吃饱的需求还仅仅是低维度的需求,农业的发展与研究仍需加强投入,形成更具战略价值的研究。在全球人口不断上涨和耕地面积日益缩减的影响下,国际上的粮食压力也在进一步上升,对于农业科研的发展和增产研究十分重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对于水稻产量提升有了领先世界的突破,对于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具有重要意义。粮食的生产也不仅是数量这一单一维度的问题,还需要加强安全保障和质量保障。在深化农业改革和研究的进程中,粮食问题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同时推动我国粮食产品在世界市场的进出口交流,提升国家影响力。
        1.3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1.3.1降水量影响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南方与北方在种植的农作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与降水量的多少有着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南方的降水量要明显高于北方,且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正因为这种差别,导致南北方在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举例来说,我国南方种植的农作物基本上都是甘蔗、水稻等。而北方种植的农作物大都是玉米、小麦等。由此可见,降水量对于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有着何种重要的影响。
        1.3.2光照条件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除了需要水分之外,还需要光照。因此,光照条件也是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因素。我国国土纬度跨越较大,且地形地势复杂多样,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也有所差异。基于这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对农作物品种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对该地区的光照条件予以充分的考虑。这是因为不同农作物对于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若是所提供的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不相匹配,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从而造成农作物产量的低下。
        1.3.3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品种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周期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种植人员在进行农作物栽培时,应结合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合理的选择播种时间。一年有四个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条件、光照条件、降水条件等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对播种时间进行合理的选择,将会导致农作物萌芽率以及存活率会受到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会随之降低。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在生长规律上各有不同。因此,合理的选择播种时间就显得尤为关键。
        2影响农作物产量因素
        2.1播种时间
        不同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因此,在播种相关农作物过程中,要加强对播种最佳时间的研究,争取在最佳时间种植,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发芽和生长。首先,播种时间不久对生长温度和生长环境产生影响,也能有效缓解病虫害威胁。例如播种较早,土地的湿度及温度可能无法达到农作物要求,这不仅会影响发芽率,也会影响植物生长质量。其次,确定最佳播种时间后,也要加强对天气预报的关注,需要在适宜天气进行播种。同时,也要不断更新播种方法,播种方法也会对种子出芽率产生影响。最后,必须考虑到农作物的种植客观条件,不仅要保证在最佳天气、最佳时间、最佳环境中进行种植,也要根据天气预报,决定相关种植方法。例如天气干旱,种植时需要增加灌水步骤,若天气较为湿润,可以在较为晴朗的天气进行播种。这些综合因素不仅可以保证种子处于最佳状态,也能使农作物在最初生长时期的健康率,农作物保持健康,不仅可以加强对病虫害的抵抗,也是影响最终产量的关键环节。同时,决定播种时间前,必须对土壤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最佳的播种品种。例如棉花和花生适合沙质土壤,而北方天气较冷,适合生长周期短,对温度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南方温度较高,而且每年不仅播种一次,因此,必须加强施肥,这样才能确保土地有充足营养,可以供农作物进行吸收。
        2.2种植密度
        不同农作物对种植密度的要求不同。种植密度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影响营养及水分吸收。因此,再对土壤进行综合考虑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综合考量,这样才能制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加强农作物产量。首先,合理密度可以保持最佳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也能使农作物在最佳的通风条件下成长。例如高粱的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营养不良现象,但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资源浪费现象,这些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因此,必须对农作物的适宜密度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农作物高产。而小麦的种植密度过大,会使单株无法得到充足的日光照射,而密度过小,虽然可以提升单株产量,但由于种植数量过少,整体产量仍较低。其次,不同土地的水源情况有所不同,湿润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虑种植物的最佳种植密度时,也必须综合考量土地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农作物可以有充分的水分、营养、日照,并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提升。
        2.3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所谓田间管理,包括土壤管理、农作物苗株管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等。

在农作物种植之后,必须不断加强田间管理,才能使农作物保持最佳的生产环境。首先,要根据农作物的习性确定土地的疏松度,必须保证农作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生长。同时,也要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施肥。例如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决定肥料质量、施肥数量等等。其次,在喷洒农药防治相关病虫害时,也要考虑到水源污染问题,水源污染可能会对后续的种植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选择达标的农药进行喷洒,喷洒的数量和时间以及频率都必须进行科学控制。例如施肥过量和施肥不足都会影响产量,而农药喷洒较少无法达到防治病虫害效果,但农药喷洒数量过多,不仅会造成土地及水源污染,甚至会使相关农作物受到影响,出现枯死、黄叶等等现象。同时,喷洒农药十也要加强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如若喷洒农药之后,马上降雨,将会稀释农药效果,无法达到防治病虫害的预期效果。最后,种植之后也要加强对土壤和天气的观察。如若发生干旱情况,要及时进行田间灌溉。目前的田间灌溉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只有掌握合适的灌溉时间,才能减少投入成本,确保农作物达到最佳收益效果。
        3高产作物栽培的探究
        3.1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合理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可以利用基因技术,不断加强对农作物的概念,期望通过基因改良,提升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发芽率、整体产量等等。同时,在进行基因改良过程中,必须进行大量实验,这样才能确定相关的适宜温度、湿润度等等,并保证在科学的时间内进行合理收割。并且,运用先进技术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影响农作物产量因素的综合考虑。首先,利用先进技术前,必须加强对农作物生长习性,播种温度的综合考量,这样才能保证最佳的播种时间。同时,可以利用人工技术,增加光照时间,以提升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并且,也要不断加强对栽培技术的更新和完善。例如要根据土壤的透气度、酸碱度,选择最适宜的种植作物及栽培技术。其次,必须根据整体空间和植物习性,规划种植密度,不仅要保证相关农作物有充足日照和营养,也要确保密度合理。最后,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对田间的管理。例如当雨水过大时,可以利用中耕技术加强水分挥发,从而减少因雨水过多造成的根部浸泡现象。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培育,这样才能在实现种植现代化的同时,确保种子质量优良。
        3.2优化作物选种
        种子的选择对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必须要妥善存储并对其进行筛选,保证农作物的发芽率和生长情况。首先,在储存种子时要提前进行晾晒促进其水分的减少后再进行存储,对环境中的水分含量也要进行严格控制,可以覆盖塑料膜进行防潮处理,避免种子发霉。一般农作物种子的存储必须在低温环境下,温度过高可能会造成种子内部胚胎结构坏死,导致无法正常发芽。其次,在种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一般选择表面光滑饱满且色泽健康的种子,一些直径明显偏小或发黑的种子可能已经失水或腐坏,在混放时还容易将病害传染给其他种子。种植时一般优先选择新种,其发芽率较陈种更高,活性也更强。在选购时可以着重观察种子的硬度,胚胎坚硬且角质少,则说明存放时间过长。
        3.3加强病害防治
        病虫害问题是限制农作物产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在进行防治和应对时,要尽量采取生物防治的方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或危害人体健康。首先,许多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在固定的生长期频发病害,在种植中要特别关注这些情况,尤其是在植株本身刚抽芽时很容易出现腐坏问题,一旦发现,需要及时将病株清理干净,避免传染其他农作物。在治理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预防处理,尽量避免其发生,将害虫的总数进行合理控制,减少实际危害程度和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在种植时采用轮作的形式,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土壤的肥力,还能破坏害虫生长的宿主环境,减少害虫的数量。种植者要及时清理环境中的杂草,避免有害虫寄生留存隐患。
        3.4重视良种培育
        良种培育工作是从不同技术层面对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开展研究,也是通过农作物遗传特点、生长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后留存的更具适应能力的品种。目前我国对于农作物良种培育的主要研究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对原有农作物品种的筛选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对实际产量产生影响的遗传因素,如小麦在生长中的株型表现会影响背光侧的种子颗粒饱满度,在进行诱导培育时可以对一些不良表现型的遗传因素进行筛选,保证后代的良好生长。其次,还有一种良种培育工作主要是致力于提升农作物的生长适应性,不断扩大其能够正常生长的种植范围,如海水稻的研究就是使水稻能够在盐碱地生长,同时也兼顾了产量提升的需求,这也是遗传工程的重要体现。
        3.5规范生产管理
        标准和规范的农作物栽种要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生长情况,有利于提升总产量,我国也于2017年明确要求提升农业种植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提升实际的产业发展水平。首先,在种植农作物时并不是单纯地规定产量或种植数量,而是利用一些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数据化管理形式,通过在种植区域内加装传感器更好地掌握天气情况,及时对环境进行补偿性调整,促进种植工作的精细化。通过详细掌握农作物的栽种数据,能够在规模和产量上进行有效预测,更好地把握栽种情况。其次,在标准化种植管理当中对于使用的设备、技术和标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是基于对不同区域实况的调研分析后选择的最佳方案,能够保证农民在进行栽种工作时更加便捷、科学。如在玉米种植前需要进行翻埋耙地,标准化作业对耕深、覆盖率、耙幅和播种夹角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更有利于科学耕种技术的落实。
        3.6维护种植环境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自然环境条件有较高的依赖性,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环境的维护作用,使农作物能够更加健康地生长。首先,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和含碳量等对光合作用会产生相应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且不同的农作物习性特点也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实际产量和生长状况,需要对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调节。如在一切阴雨天气当中农作物接受光照不足无法完成碳的累积,则需要通过人工补光的方式促进。其次,目前常见的农作物种植多为平面化结构,在一些合适的土壤环境中可以将其转化为立体化种植或具有生长促进效果的农作物交错种植,促进单位面积产量。这种种植模式对于环境的实际要求较高,可以由专门的农学技术人员经过实地调研后对农民开展种植指导工作。
        结束语
        在对农作物栽培种植的研究进程中,必须掌握具有创新性的栽培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气候环境等特征,推行更加标准化的种植管理工作,按照实际情况对种植周期等进行调节,优化浇水施肥工作,保证农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在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工作,选择具有环保性的治理方式,避免环境污染。在进行栽培技术的研究中,要重视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证耐寒、耐旱性,扩大作物栽种范围。
        参考文献:
        [1]崔颖.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2):57.
        [2]赵霆,杨慧霄,刘伟,等.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的探讨[J].农家科技,2016(8):26.
        [3]郑娇琳,李春梅,张建国.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J].农业与技术,2014(1):108.
        [4]郭新军.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途径分析[J].农家科技,2016(12):44.
        [5]杨婕.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J].商品与质量,2017(35):298.
        [6]马晓岗,陈丽华,田正科,等.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z1):1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