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寂寞,他也冷---------八年级下册《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熊玉璐
[导读] 苏轼的生平以及作品是中学生相对熟悉的,但正是因为熟悉可能使学生对苏轼产生惯有的刻板印象:他是豪放的,乐观的,充满信心。
        熊玉璐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实验中学  邮编:650000
        一、设计说明:
        苏轼的生平以及作品是中学生相对熟悉的,但正是因为熟悉可能使学生对苏轼产生惯有的刻板印象:他是豪放的,乐观的,充满信心。而教师在讲苏轼的诗作时也很少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更丰满的词人。故此,学生可能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却缺乏一定的探究能力:苏轼是不是在所有诗作中最终都明确的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飘逸与释怀态度,没有痛苦与纠结呢?如果我们对比苏轼在相同遭遇下不同时期的诗歌所展现的不同心境,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能会挖掘出他的心声,从而知人论世,真正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咏诗歌,感受苏轼的真实情感;
        2、对比苏轼相同遭遇不同时期下,不同诗词所展现的不同心境;
        3、比较阅读,挖掘苏轼的内心世界,知人论世,展示印象外的苏轼形象。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3)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三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一读诗歌,找出能流露出作者情感的字词。
明确:(1)缺月 疏桐  漏断   初静  幽人  缥缈   孤鸿  惊  恨   寂寞  冷
(2)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豪杰   华发  如梦  尊
(3)吟啸  徐行  竹杖芒鞋  轻  谁怕  任平生   酒醒  微冷   斜照    无风雨  无情
        2、再读诗歌,从找出的字词中品味作者具体流露出的什么样情绪?
        明确:(1)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2)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3)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小结:品读完发现,苏轼的情绪有豪放,有积极进取,有开朗达观,有处变不惊,也有孤独,有寂寞,有痛苦。
        (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这三首词都是作者在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请根据苏轼情感,讨论判断出这三首作品的写作时间顺序。
        明确:《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2、为什么是这样的写作顺序?
明确:《定风波》表达的是作者在被贬之后依然无所畏惧的情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此刻的作者刚刚被贬,似乎内心受到的冲击还不大。《念奴娇》写于《定风波》之后,因为词人虽然开篇就是一片磅礴气势,豪放词风一览无余,但遥想三国时候风流人物,对比今朝今人的一片华发,最后还是一尊还酹江月,顿生无力之感。而最后的《卜算子》则是表达的作为一个无人领会的幽人,孤独寂寞地盘缩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之上,内心的无畏、恬淡、豪放甚至无力都消散掉了,只剩下无边的悄怆幽邃。
        3、小结:一样的黄州,一样的遭遇,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苏轼。
        4、我们结合三首词的创作背景(尤其是作品时间),大胆揣测苏轼心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明确:同样是被贬黄州,同样的一段人生逆旅,从达观潇洒到豪放多情,再到失意无力,乃至最后的孤独寂寞,三首词随着距离作者被贬黄州时间的慢慢推进,其实是作者内心痛苦挣扎的过程。
        总结:通过诗词的比较阅读,我们可能会真正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得到苏轼感情释放的一个动态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他可能不再是洒脱、达观的李白,他也会强颜欢笑,也会佯装坚强。当我们想真正读懂一首诗歌,读懂彼时彼刻的诗人的内心剖白,其实可以借助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最后真正做到知人论世,真正地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打破刻板的固有印象。
        四、 板书
        因         声         求           气

闲适达观               豪放伤感               孤苦寂寞     
《定风波》             《念奴娇》             《卜算子》
被贬2年3月份          被贬2年7月份        被贬2年12月份   

        知        人         论           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