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李泽辉
[导读] 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为目标指向,结合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宏观分析,从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这一视角探讨如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设计。
        李泽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1
        摘  要: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为目标指向,结合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宏观分析,从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这一视角探讨如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设计。
关键字:建构主义;工程认识;教学设计
        工程认识作为工程伦理与工程认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有其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授课对象知识面窄、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基于以上特点的考虑,笔者拟以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解析工程认识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哲学,它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老师根据学习内容,构建一个虚拟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视频、文字、图像、VR等),利用团队协作(讨论、互动),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建构主义既强调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又不忽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设计者”,有效的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医者”,高度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错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桥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运用建构主义原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1 基于真实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工程认识课程强调知识是学生自我认知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仅仅是传授,还应该强调激发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工程认识课程而言就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动手实践及周边参观等方式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并从情境中速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2.2 进入情境,发现问题
        在情境展开的过程中,对于学习情境中所构建的“问题”,即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水平,又要富有启发性,让授课对象主动进入与问题有关的“真实情境”。教师应该注重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所以,教师的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成长,独立发现问题。试想下,如果学生连问题都发现不了,那又如何能解决问题呢?如:在看完汽车自动化生产的视频后,问学生:“为什么要用机器人来生产汽车?”“机器人是如何找到待加工零件的位置的?机器人又是如何独立完成加工过程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内容。


2.3 自主学习,培养思维发展训练
        由于工程认识教学的内容比较复杂, 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同时授课对象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反省意识水平,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例如在慧鱼机器人组装环节中,如果学生所做机器人发生故障,可以提问: “通过观察,你认为是机器人的那个部分出现的问题?分析出问题的原因?”等。
2.4 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态过程,所以我们应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是否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效果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向“不认识——认识——应用——创新”转变。
        在评价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专业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同的专业对知识的要求不同,教学目标不同、过程与方法不同,所以评价标准也不同。
3 结语
        工程认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其教学目的与任务是普及基本工程知识,初步建立工程概念,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实践表明,在引入“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以“构建情境”式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具体的(任务)为主线,选取典型的机电产品为载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会贯通“机”、“电”两方面内容,拓展工程实践能力。有效缓解了之前课程存在的客观问题(学时少、场地小、设备少、学生工程基础薄弱)带来的困扰,拓展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工程启蒙”,初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Duffy TM,Lowyck J,Jonassen DH.Designing environments for constructive learning[M].Berlin;NewYork:Springer-Verlag,1993.291-313.
[2] M. David Merrill. Construci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1,(5).
[3] Charles,Reigeluth.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mes and Models[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83.
[4] 李伯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A].
[6] 教育技术一一迈向21世纪教育的选择[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 赵国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启发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7,(02)
[8]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
[9] 建构主义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