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福
青岛超银中学金沙路校区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和缺乏评价机制等问题。为此,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应手脑并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设情境,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发展;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深化推进的过程中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对培养全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突出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为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现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更是课堂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和缺乏评价机制。
1.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学科内容缺乏兴趣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的缺陷。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的驱动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产生较高的动力[1]。若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则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较高的学习主动性,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还会对学生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点缺乏兴趣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有关,长时间积累下来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厌恶。学生缺乏自我查缺补漏的能力,长期下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逐步失去兴趣,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学科,而且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以满堂灌教学为主,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动,且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在此背景下教师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可见,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等影响,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目标[2]。
1.3缺乏评价机制
目前,教师设置的评价机制主要通过考试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很显然,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无法通过一张试卷完全得到体现。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发展并不重视,在此影响下很难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2.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针对当前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教学目标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手脑并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包含较多的原理和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若应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能形成短暂记忆,并未取得牢固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必须加强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奥秘,这样才能奠定稳固的数学基础,这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以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给同学们发放了3根1m长的细绳,并要求学生用其分别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在此之后点评学生的表现:A同学将一根细绳固定在桌子上,另一端并无固定点;B同学在桌子上平放细绳,两端并无端点。这时,笔者将基本概念引出,即直线指的是两端均无断电且可以向两端延伸,无法测量其长度;射线指的直线上一个点与其一侧的部分,这个点是射线的端点,只有一边可以无限延伸,同样无法测量其长度;线段指的是两端均有端点,不可延长。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手部和脑部均得到锻炼,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2.2创设情境,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教育改革深化推进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想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得到发展,可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实现[4]。为此,笔者借助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情境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让其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教学“同类项”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和认识,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了颜色不同的橡皮,指导学生按照橡皮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与同类项分类差别不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深入思考相关问题,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2.3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为了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建设高效、互动的课堂,笔者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能力相当的小组,在此之后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各个小组以学习任务为基础开展讨论,最后由各个小组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评选出优胜小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自身引导者作用,及时给学生解答疑问[5]。以教学“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分解因式的题目:8a3b2+12ab3c,并要求让学生分小组解答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在此之后各个小组开始讨论,并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及时总结提取公因式的分解方法:先确定公因式,其次将用公因式与另一个式子的积的方式表达多项式的每一项,最后提取公因式,其余的式子保持原来的和差形式。上述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合作讨论中逐步掌握因式分解的技巧,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共同得到进步,对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紧跟教育改革步伐,立足学生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金霞.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 学周刊, 2018(1):104-105.
[2]严广华.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 家长, 2020(3):22-22,24.
[3]傅海燕.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 天津教育, 2020(12):22-23.
[4]王旭挺.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13(10):48.
[5]陈清全.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分析[J]. 读天下(综合), 2018(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