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侯蕾
[导读] 作为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工程结构》在工程管理专业架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关乎学生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解。
        侯蕾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110000
        摘要:作为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工程结构》在工程管理专业架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关乎学生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解。但是,以往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过于关注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隐含在知识教育内部的价值观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之下,结合“大思政”背景,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从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内容等入手进行《工程结构》课程改革,协调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开展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专业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结构;教学;改革
        工程营造和管理专业是由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等四个专业合并而成的,而这一重要任务也是教育部在1998年第四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完成的。之所以将这几门课程合并在一起,也是基于其基础理论有所交叉这一事实。而2012年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也被教育部批准可以招收本科学生,授予学生管理学学位。而国内开设这门专业的学校也将近420所,近四十所部属财经类高校都开设了此专业。作为工程管理的专业课程,《工程结构》以讲授工程结构相关基础问题和基本设计原则为主体,重点描述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以及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
        从课程的设置目标和主要任务来看,该门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更注重于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递,认为专业成才是教学根本,所以并没有关注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相关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思政课教学贯穿至各项课程之中,使各种课程的教学中都与思政课教学核磁共振,形成精神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而如何将专业的《工程结构》课程与现实的思政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用情来传授知识,也将是我们接下来论述的中心。
一、将思政要素贯穿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中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想要通过教学行为达成的目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的愿景与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风向标,可以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的,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置关乎一门课程的生死存亡。
        高校课程的受众以及课程设置的初衷标明了其不仅仅是承担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育人功能,基于此,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协调就成为了题中之义。
        而关于《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目标的调整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改变以前那种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作为唯二教学目标的僵化体系。在“课程思政”思想的方针引领下,在重视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不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首先,将情感目标放在教学目标之中,强调国家、民族认同的意义。据教学大纲,《工程结构》课将着重阐述建筑本身以及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体系的基本呈现形式以及结构计算的简化方法等等,而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可以在了解建筑结构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我国现有工程结构的成果以及理解我国工程结构的发展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在增强学生科学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而将原来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知识、能力目标)转变为现在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三个层次,在教授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强调我国大量古建筑的审美和使用价值,发现古老中国人民的建筑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热情和自信。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价值观引领目标的地位,提升每节课的精神培养价值。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实际操作,结合每节课的讲授内容,既将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美感与建筑业紧密相连,也在呈现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一边感受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与伟大创造,一边增强对国家发展的强大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工程结构》课程贯穿思政教学,从而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工程结构》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二、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思政因素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占据内核地位,师生之间的沟通内容主要是教学内容的传递实现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实际的观点和动态的素材信息。

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工程结构》的教师总是将课程与教材挂钩,好像这门课程仅仅是教材的诉说一样,认为教材标准和教学大纲是什么,我就应当讲什么。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具有一种“载体”的,而实际发生教学反应的应当不仅仅包括教材的使用,还包括教学实际以及教学手段的化学作用。
        《工程结构》是以理论性著称的,而理论性很强的工科课程实际上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容易接受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当借助多种手段来完成教学,比如可以借助较为丰富的案例、图片以及视频等等教学媒介来帮助学生克服对教学内容的恐惧,以及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将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工程以及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与现实的课程理论相结合,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说,在讲授《工程结构》的导入课时,教师可以加入中国在世界桥梁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以此增添学生对国家成就的认同感和信心。而通过鲜活事例的呈现,学生也会有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这些成就的表现也会让学生体味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当然,课程也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有关,所以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从业的初心和为国家做贡献的担当。实现育才课程与育人课程相统一的教学任务。
三、积极运用思政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中思政方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是将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动特定的教学案例以及交流活动来进行知识的传递,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思政思维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这也是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做铺垫。教师也应当注意,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科学性和真实性,基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案例的呈现,在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讲授混凝土的使用时长受养护条件和日期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候。可以结合习总书记对因坍塌事件而受伤的群众表示慰问的时事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混凝土养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传达给学生。这样的案例教学更能担当起职业生涯储备的重责。
        (二) 专题讲解与思政理念的互动
        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限制,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认识缺乏人文精神,学生们对于义利关系的取舍也是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因而主观能动性较差。基于此,我认为应当采用专题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一些学生认为施工现场的条件差,和自己设想的不一样,由此影响自己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需要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嵌入专业素养以及价值观塑造的问题。比如,在五一劳动节之前,可以灵活调节教学进度,给学生播放央视关于港澳珠大桥以及上海中心大厦的影片,引导学生在放假之余,关注我们国家的劳动者和他们的匠心,通过纪录片活灵活现地传递主导价值观,引导他们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平衡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
        总结:
        总之,在“课程思政”背景之下进行《工程结构》课程改革探索是至关课程建设本身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加强思政专业素养的培育。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当下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将现实的大政方针政策与课程本身相联系,以此为充盈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前瞻性、时代性、问题性等特质添砖加瓦,以服务于新时代课程建设改革的需要,紧随党的号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严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2):18-20.
        [2]段红霞,张尚,劳裕华,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经济,2017,27(3):74-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