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辉
广东省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广东 珠海 519080
【内容摘要】“作文思维导图”的使用,解决了现在作文教学中的“瓶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培养写作思维;在完善“思维导图”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学会构思深刻的立意,学会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学会添加生动的细节描写。
【关键词】作文教学 死胡同 炼狱 思维导图 方法
深圳教研员倪岗老师在一次作文专题讲座中提到一篇题为《飘扬思不群——运用思维导图,激发作文构思》的论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且让我产生尝试运用“作文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念头。经过两个学期的“作文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作文思维导图”或许是解决现在作文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一图初现,思路速成
在没有进行“思维导图”教学之前,每次当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时,学生就开始抱怨说:老师,作文怎么写?我想不到要写的东西!我的思路在一看到题目时就打结了,解不开。很多学生就对着题目干发呆,一节课都憋不出一个字来。但自从我将“作文思维导图”的方法教给他们后,写作文前抱怨的现象越来越少,到后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思维导图”来构思作文,很快就把一篇作文写出来。
如作文训练要求写《这就是我》,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觉得可写范围很大,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就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他们可以写什么。首先引导他们画“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写作的范围:外貌,性格,特长,爱好,成就,特别经历等等。接着引导他们画第二层——写作的具体内容:如外貌中有身高、肤色、眼睛、脸蛋、嘴巴、发型等等可以写;再如性格中有文静、活泼、好动、多话、寡言、又有静又有动的等等可以写。然后引导他们画第三、四层——详写或略写的内容:如因个子太高或太矮而发生的一些尴尬或有意义的事,从而改变了或坚持了自己对自己身高的看法;又如因自己好动的性格而发生的一些故事,从而让自己感受到太好动带来的坏处……
我在黑板上所画的“思维导图”,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一片讨论声中,一幅幅生动的“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的本子上,学生写作的思路也因此而被打开了,一篇篇文章如信手拈来一样,一下子就写了出来。事后很多学生都感叹地说:“原来写作文这么容易的!以后我就不用再怕写作文了。”
如此训练了五六次,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写作的思路也因此而打开,写作兴趣也逐渐培养起来了。
二、一图发散,立意新枝
学生的写作思路一旦打开,就解决了他们平时感觉无东西可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然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仍然大部分不能得高分,究其原因是文章的立意不够深刻。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还是应该在“思维导图”上下功夫,于是,我在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文章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力求做到立意深刻。
如写《蜡烛》这一作文题目时,学生只想到歌颂像蜡烛一样奉献的老师,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意。因此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将写蜡烛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
首先我引导学生对“蜡烛”进行全面观察,寻找特定角度。学生能总结到发光、发热、烛光随风摆动、烛光会倾斜但始终向上、燃烧自己、平时默默无闻但关键时刻能牺牲自己等特点。
接着我引导学生在这基础上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联想,把蜡烛的这些特点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其共同的特点进行构思立意。如发光这一特点,有学生就联想到光明,进而想到歌颂希望、信念;如发热这一特点,有学生就联想到温暖、温馨、快乐,进而确定要赞美像蜡烛一样给人带来温暖、温馨、快乐的人;如烛光随风摆动,有学生就联想到生活中立场不坚定的人在意见不统一时就会像烛光一样随风摆动,从而确定要呼吁同学们要做个意志坚定的人;再如烛光会倾斜但始终向上这一特点,有学生就联想到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后却能有所成就的人,从而确定要赞美顽强拼搏、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一图取舍,选材剪枝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只有选择那些有用的、典型的、新颖生动的、具体的材料,才能使好的立意锦上添花。
然而,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思维也被局限,因此所用的材料大同小异,写出的文章多数内容陈旧,缺乏新鲜感,没有吸引力。如在写《良师》这一作文题目时,学生不是写老师,就是写父母。即使是写老师,学生也只限于写老师在生活上或学习上关心自己,或写老师教学认真,值得他学习。没有一篇文章的材料新颖,独特。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在《良师》的“思维导图”上进行材料的选择。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从多个方面来表现一个人物。让学生思考除了写老师“教学上认真”“学习上关心同学”,还可从哪些方面来写老师?学生就想到从朋友的角度来写老师:当自己心里有苦恼时,老师如何耐心地倾听自己诉苦;遇到困难时,老师如何帮自己出谋划策;当自己失败时,老师如何鼓励自己走出困境。这样可以从“医治心灵创伤” 这个角度来写老师,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其次,我引导学生用多个人物形象来表现同一主题。让学生跳出一篇文章写一个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他们最美丽的一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经过如此一番对作文选材的指导,学生认识到运用新颖、独特的材料写成的文章,能使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具有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2]《运用思维导图,激发作文构思》 《语文学习》 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