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亚兰
石狮市灵秀镇塔前小学 福建 石狮 362700
摘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来袭,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习作策略单元实现了华美转身。作文教学在小学阶段仍是老、大、难。每逢写作文,许多学生就象老鼠咬龟——无从下手,要学生写出好文章,连习作优等生也时常犯难。可见:于学生习作心理而言,习作抵触、畏难的情绪一直存在。为了追寻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作文教学体系,创设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通过转换形式,激活学生积极的写作状态;注重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引路功能,创设习作新思维;创新教师批阅路径,驻足在学生面批“私人订制”。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习作表达的能力,实现习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习作策略 素材积累 表达能力 评改能力
践行统编教材以来,为了全力追求全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新思维:图片资料、音乐视频、思维导图,习作的方法支架,习作的例文支架,习作的文体支架轮番上演,全方位引导学生“积好粮”,“巧积粮”。学生在“视觉盛宴”和热闹的讨论中进行了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但学生虽“脑洞大开”心中所想依旧不能流诸笔端,内容空、大、泛,细节描写不尽人意。本文笔者旨在分享习作表达能力、素材积累能力、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实践中的几点策略。
一、“百字”相伴,激活习作兴致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用笔说话的愿望,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激励他们用笔说话的意志。”在实践摸索中,我找到了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自主作文能力,引领学生快乐作文的又一捷径:转换形式,激活学生积极的写作状态。
根据高年级作文教学特点,又反复分析了相关小语教材及学段课标,我发现:教材在安排中有一个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我的理解是:除了学习一些技巧、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意识和习惯。把留心观察生活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来培养,促使学生不断地、独立地区运用学到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去观察事物,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从生活中积累材料,生活中家长与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是向导。“向导”和“跋涉着”之间在旅途中,发生着许许多多真情挚爱的故事。让孩子们把这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通过每天的批改,适当给予赏识性的点评。在实践操作中,我欣喜地发现在那些有“百字”相伴的日子里,每天学生总满怀期待着拜读同学们的“百字”的美好时光的到来。由此我更顿悟: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习作状态,每日动笔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新颖的短小精悍的练笔形式,让学生每日进行“微习作“,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也能达到提高整体习作水平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的习作状态,在快乐的读写过程中,留心生活,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情动辞发,心手合一的良好习作态度,喜欢上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新形式,学生的习作兴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激活。
二、课例引路 习得习作表达
现行语文教学流行“用教材教”,统编版语文课本选材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这些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多方面独具匠心,给学生学习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引路功能,结合范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明晰写作手法和文本框架,并进行“一课一得”的写作训练,这些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教会学生文本的章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例如教学《四季之美》着重让学生领悟写景如何抓住特点,写出真情实感;教学《鸟的天堂》,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言之有序地进行活动场面描写并突显动态美;教学《珍珠鸟》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作者抒发感情《灯光》让学生感受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及间接描写的重要作用等。教师长期坚持授之以渔,学生定会在众多课例“一课一得”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心中有法,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得多了。
在学文中除了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写作方法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品词赏句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传神。其方法主要是抓住典型词、句、 段,通过去词、换词、品读等手段,体会其用词、修辞的精妙。从而使学生内化语言,学会表达。 例如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的《走遍天下书为侣》,【例文:你不会因为…?你不会因为…?你喜欢的书…就像…!”你每天都回家……你还会说…】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假设比喻质疑”法。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训练学生“妙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观点更明确,更有说服力”。例如有学生选择了“声音是美妙的”这一观点,于是他选择了“排比、拟人、假设”的修辞手法,【学生例文:小狗“哼哼”地啃骨头,好像在警告:“这是我的,你们别来抢。”小鸡……鸭子…鸟儿…你总可以从静静地聆听中,感受到声音的美妙】。另外,教学中还要结合典型课例或典型结构段加强仿写、缩写、续写、写感悟等训练,使学生依托课例,举一反三,形成技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写作的“路”。
五、创“阅评”提升习作能力
学生写得多了,反馈和讲评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道关卡。这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多年的作文评改经验我发现:教师批阅的过程,需要符合学情、习情,也需要一定的创新。不能只简单地在作文本上批阅“优”“良”或“及格”,或者是写上蜻蜓点水般的点评,那是是无效而空洞的;另外,尽管教师对每一篇作文一字一句批改得不能再细,可效果不显著。因为,大部分学生拿过作文大多看看分数,根本没有细读批改的内容,使教师的批改低效。针对这一现象,我改进了评改作文的方法。1. 整理评改总结坚持以教师的评改引路。教师一边批阅,一边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问题及对话式的点评与建议输入电脑中,整理成单元习作总结;2.指导自主评改逐渐放手,让学生集体评改,小组合作评改,自评自改。3.落实全班性讲评由文章改好了,传统的写评语后发作文,创新落实到全班性讲评。教师结合整理评改总结中共性问题,择取优、中、差十篇典型习作投影讲评,并引导学生谈收获。4.驻足面批提升创新点驻足在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私人定制”式的面批,在让学生有一个自己消化修正的过程后,加强了二次修改、二次誊抄,同时取用类似的题目再写一次,甚至两次,使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5.重视交流分享力求让学生通过欣赏别人的习作找到自身的差距,学到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标新的立意等。6.佳作展示 收集本班优秀习作编辑成册,让学生体验修改习作的成功与喜悦,并将其作为毕业赠品,让学生留存纪念。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习作策略单元的落地生根,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开辟新的学习途径,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空间。其实,习作教学就是一个播种的过程,它最需要积淀!习作教学要创新,要带学生走出教室,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但同时也要以创新的方式在扎实的习作训练中前行。
参考文献:
1常志丹. 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核心理念分析 福建教育2018.09
2.姚海东 重组.嫁接.勾连:习作例文与习作的突围之路 福建教育2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012.
4.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15
5.吴勇 习作单元“读写结合”教学新动向[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