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发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期   作者:罗兆飞
[导读] 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

        罗兆飞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仕版奋扬学校   528308
        摘要: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对于社会的未来发展,教育的作用可谓是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关系到每一个人,关系到千家万户。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区热”、“学位房”等社会问题也逐显突出,要破解这一社会矛盾,回归问题根源是目前教育发展欠均衡造成的,这就倒逼教育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方面下功夫,实现“公平教育”,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笔者认为抱团发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正正是实现“公平教育”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笔者将结合佛山市顺德区xxxx学校(学校1)、xx小学(学校2)、xx学校(学校3)这三所学校所组建的教研共同体的抱团实践,就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组建前提和原则、共同体教研活动开展的理念与策略展开阐述。
关键词:抱团发展  区域教研  共同体  前提原则  理念策略

        一、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组建前提
        前期细致分析后各成员校的实际情况,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这是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组建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域教研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仕版奋扬学校、培教小学、三洲学校分别处于顺德区伦教街道的西部、中部城区、东部,培教小学的教学质量在笔者所在街道乃至顺德区都有较大的优势,而仕版奋扬学校、三洲学校则为相对薄弱的村小,因此,把这三校作为区域教研共同体的课题研究的对象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培教小学作为本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牵头学校。具体前期分析如下:
学校    基本情况    优势    劣势
培教小学      学校目前有40个班,每个年级6-8个班,教师100人,其中临聘18人,平均年龄37岁,街道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5人。目前学校正进行“4S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获评区课改先进学校。    中青年教师居多,教学经验较丰富,有一批科组长的教研能力较强,数学、四至六年级语文、音乐、体育等优势科目,其中数学科组是区优秀科组。       临聘教师特别是语文科较多,教学能力较弱。三、四年级英语较弱,一年级数学、一至三年级语文较弱。
仕版奋扬学校    学校目前有22个班,一、四、五、六年级3个班,二、三年级5个班,教师52人,其中临聘6人,平均年龄约31岁,属于年轻教师相对较多的学校,年轻教师较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另有街道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4人。目前学校正推行“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打造师友互助课堂”的教学改革。    年轻教师较多,是一所很有活力的学校。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科组长、备课组长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学习能力高,执行力强。其中六年级英语相对较强,综合科中美术、体育(跆拳道)有较好的教育基础。    年轻教师较多特别是科组长、备课组长也是一批偏年轻的老师,经验不足,教研能力相对欠缺,三年级语文、三年级英语、二年级数学、四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的整体水平十分薄弱。
三洲学校    学校有33个班,教师80人。临聘12人,五年内教龄22人。学校进行“5E”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中青年教师居多,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其中三四五年级语文科较强,综合科美术、足球有特色。    临聘教师、年轻新教师经验不足,科组研究能力不足。数学和英语科总体薄弱弱,中层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二、区域教研共同体的组建原则
        平等性原则。由于组成共同体的三所成员校都拥有自己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各成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是平等的关系,是协作的关系,秉承互助共赢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各成员校都是参与主体,开展活动时要主动参与,实现取长补短、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以学期为单位周期,成员校轮流主持教研活动。充分考虑各成员校教师的建议,以人为本,体现教师的主体性。
        多样性原则。共同体的各项活动开展,要求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参与人员等各个方面体现多样性,通过开拓共同体活动的多样性,使教师、学生选择的范畴扩大,从而增大教师、学生能动创造的辐射面。
        三、区域教研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当前,教师之间开展协调合作与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是区域教研活动开展的大前提,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之后,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和合作等教研活动。区域教研的主体必须是教师,另外,上级教研室和专业的教研员参与指导及给予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区域内教研共同体的成员学校的全力支持,上级教研室的专业指导则是教研共同体迈向纵深、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成员校可以从保证教研时间、安排教研场室设备、提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全力支持,教研员则可以通过现场指导、专业讲座、理论讲解、观课议课等方式进行专业引领。区域教研活动以主题教研、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教学设计互动、教学资料共享、课题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交流、教学质量分析等形式开展。区域教研开展活动时需要坚持如下观念:
        (一)和谐发展,强调合作意识。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高度强调合作的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其中包含师生和谐合作、生生和谐合作。另外,人与环境的和谐合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包含教室场地、教学设备设施、教材课标、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的和谐合作。在区域教研共同体开展活动时,成员校的教师之间的共同学术研究则是和谐合作的重要体现,其中协调、互动、分享则是共同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直面问题,强调指向鲜明。
        共同体开展的活动必须要以平时身边的实际教学之中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切身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直面具体的教学问题,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架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达成等角度进行问题的提炼,组织高效的互动剖析,以寻求解决这一问题或者此类现象的解决策略途径。
        (三)讲究艺术,体现方法多样。
        教育是一门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因此,在开展区域教研活动时可以把包括课堂语言和专业术语、教学组织与环节流程、教案设计与板演板书、预设反馈与设问追问等方面按照一项项艺术进行研究,深化区域教研共同体所开展的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梳理好互动讲授法、合作讨论法、操作演示法、模拟情景法、自主探究法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技巧,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累计教学经验和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多元发展,打造学校特色。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其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则是开展区域教研的宗旨。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成员校各有各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沉淀,发展方向各有侧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各校(甚至各位老师、各位学生)都可以从中选取至少一个或多个方面领域进行重点发展,结合学校的传统特点和学生的智能特点,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得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打造学校的专长特色,形成一校一精品。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成员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


        四、区域教研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的校本管理策略
        1.共同体科组长单位组织成员单位研究确定各学科一学期教研活动内容及安排,送相关科组负责行政审核。每两周(语文、综合科组单周,数学、英语双周)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集体教研时间与区教研活动保持一致:周二下午英语、周三下午语文、周四上午数学、综合学科分学科开展,详见下表,形成常态教研。时间有变动,由组长协商解决。教研活动主要以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时间一般为两节课,其中一节课时间进行主题研讨,另一节课分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如果是以观课议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则为半天时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方式。每次活动要确定主题,以问题为研讨主题,设置主持人、记录人,主持人为各校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各学校轮换负责。最少提前5天制定活动方案并发给相关行政审核,最少提前3天将活动方案发给科组或备课组教师。
        
        共同体科组教研时间安排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单周    上午:音乐    上午:体育
    上午:美术
下午:语文    上午:心理    上午:
信息、科学
双周        下午:英语        上午:数学   
        2.每次集体教研活动,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工作。负责学校做好教研活动记录,按照各校的教研记录本记录,并拍照发给各校,活动负责学校负责当次教研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活动照片和新闻稿由各校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安排教师负责,负责当次活动的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将活动记录、照片、新闻稿发给各校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各校自行保存活动档案。
        (二)形式多样的联校教研策略
        共同体所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专家讲座、教学座谈会、教学沙龙、教学论坛、观课议课、质量分析等。
        1.同校教师课堂教学研讨:各成员校根据计划安排相关学科研讨课,执教教师在活动前期进行校内磨课,各校科组长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后开展反思与案例分析。
        2.异校教师课堂教学研讨:各成员校一起推荐出相关学科的研讨课,并请相关业内专家学者或教研员参与,课后点评并作专题讲座。
        3.名师引领课堂教学研讨:各成员校共同推荐出相关学科研讨课,另邀名师进行同课异构,课后进行世界咖啡式研讨会进行点评讲座。
        (三)以师为本的教师培养策略
        1.各成员校的老师要积极参与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尤其是年轻教师,积极承担上课、磨课、说课、评课等任务,能使得新教师迅速成长,由站上课堂转变为站稳课堂,最后过渡为站好课堂。
        2.校际师徒结对、交流、互助。各成员校各有所长,充分发挥好各校的学科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区域教研共同体各成员校的教师之间开展互助结对子活动,或者区域教研共同体各成员校互相观摩教研活动,互相检查教学常规工作等,在众多互动后,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发展提升。
        3.共同体开展活动时要重视骨干教师的后续培养与展示。为区域教研共同体各成员校的学科结构做好梯度规划,为共同体的优秀教师、教坛新秀搭建平台,接触区、市级的教研活动,提高他们在校际、街道、乃至全区的影响。
        (四)聚焦质量的高效课堂策略
        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问题便是课题,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区域教研共同体的主要研讨对象。
研讨主题来源课堂中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选题的角度务求切入口细,研究范围小,例如如何激发学生答问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如何降低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计算错误等,既符合日常教学实际,又是典型的共性问题。
        2.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集体备课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各备课组共同体进一步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要充分利用好各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本年级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卷等资源进行整合、修改、完善,从而优化教学资源,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
        3.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课堂教学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要把主题教研形成的教学策略落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4.主题研讨,反思教学
        定期召开主题研讨会,反思的问题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吗?”“我能不能做得更好?”从学情、课标、教材、目标和达成度等维度进行研讨。
        5.考点研究,统一检测
        各备课组要针对近年来区教学质量检测的考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命制相对应的练习和检测卷,年级备课组共同体统一命制试卷进行单元检测或阶段性检测。备课组长最少提前两周布置命题工作,提前1周完成命题工作和审核工作并发给至各成员校,各校统一测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共同体成绩汇总后发至各校,并及时做好检测情况分析工作,做到教学质量统一监控。

参考文献:
        [1] 黄显华,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 李春山.中小学校本研究管理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 赵才欣.有效教研——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 杨向谊. 让知识在共享中创新.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5] 胡蓉. 推进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上海教育科研,2009(3).
        [6] 徐国梁.实践“伙伴合作”,促进教师群体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9(1).
        [7] 丁玉祥. 区域性校本科研推进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7).
        [8] 周晓东.学科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责任和担当.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