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
身份证号码:37070319811101****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了拥有汽车的时代。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时非常便捷的交通工具,汽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高端。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只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是作为生活品质的象征,要求汽车内饰高档、外观好看、价格实惠,对个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汽车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1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
1.1使故障排除更加方便
在对车辆进行故障排除的过程中,通过准确掌握故障发生的地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可以有效地排除故障,缩短维修时间,使车辆的故障排除工作更加方便。从以往的车辆维修研究来看,在检测车辆故障时,工作人员会对车内的每个硬件设施进行详细检查,这增加了车辆故障排除和车辆维修所需的时间,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缩短故障排除的时间,更好地掌握故障发生的地点和原因,使故障排除更加方便。
1.2保证车辆维修技术的科学性
传统的人工车辆维修方法的应用只能保证对车辆表面故障的检测和维修,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车辆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隐患得不到解决,将给车辆驾驶者带来生命安全。同时,汽车维修人员在日常排除汽车故障问题时,往往仅仅依靠长期的实际维修工作经验和知识来判断故障的原因,不同的汽车维修人员对同一故障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这会影响维修工作的科学性汽车维修技术应用的有效性。通过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员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汽车检测信息系统存储了大量与汽车故障原因相关的案例信息和文献资料。当维修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汽车检测和维修时,该系统能结合实际案例和专业知识,准确判断和总结汽车故障的原因。此外,车辆检测信息系统能正确及时地检测出车辆的安全隐患,并提醒维修人员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控措施。因此,现代汽车维修人员要保证汽车维修工作的科学有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
2汽车信息技术的应用
2.1汽车制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汽车也逐渐与互联网相结合。汽车也广泛应用于从模型到生产的信息技术中。汽车制造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而且还在不断改进。因为汽车的每一个部件的缺失或不准确都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危害,只有有了好的品质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
因此,在汽车的研发和制造中,不仅需要人脑的智慧,更需要机器互联网的检测技术,才能生产出质量有保证的合格、高质量的产品。但汽车需要大规模生产,汽车制造过程极其复杂。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台机器是不够的,就需要一个生产车间。车间配备了高端信息精密仪器。这样,在满足质量的同时,生产数量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生产完成后,可用精密仪器进行辅助检测。在确认没有问题后,工厂就可以交货了。
2.2专家系统与远程诊断
对于汽车故障的维修,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积极的作用。专家系统和远程诊断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在发生故障时,可以结合故障类型,根据以往的维修案例,有效地制定出最佳的维修方案,为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如果所提供的维修案例和具体情况不一致,可以将故障的原因和类型转移到专家系统中,并制定新的方案。利用专家系统对维修计划中的不当操作进行优化和修正,提高维修水平。后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本地测试结果,将测试结果通过网络传输给厂家,并能及时收到厂家的数据分析结果,为维修工作提供指导。目前,许多地方仍采用人工方式检测汽车故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为了使其广泛应用于汽车维修领域,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研发,坚持创新和研究,进而推动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
2.3操作系统及应用安全测试技术
目前,在国内外智能网络车辆的发展中,各种车辆操作系统逐渐出现,并在汽车领域占有一定比例,应用效果明显。然而,在智能终端软件和应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也加大了信息安全的风险。如果这些软件和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病毒或其他故障问题的攻击,总线和控制单元也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并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相关技术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性测试,以保证系统和程序的安全。从恶意代码分析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智能网络车辆中的恶意行为主要包括隐私窃取、恶意扣压、不良信息访问、系统损坏、恶意软件安装等,恶意代码检测技术和分析技术可以用来采集数据信息,并与动态和静态分析技术相结合。动态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函数调用,即检测分类技术和监控行为技术,可以分析主机的异常情况。静态分析技术主要采用启发式扫描技术和特征码扫描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判断智能网络车辆中的恶意代码,从而降低对智能网络车辆的危害。
结束语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深入到汽车维修和销售领域。高密度维修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维修人员的负担。因此,将信息技术集成到汽车工程中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使其能够应用于汽车维修和销售中,在制造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琦.浅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其趋势[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6):118.
[2]解立艳,王军雷.智能网联汽车信息融合技术专利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8(04):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