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7250119810409XXXX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建筑行业的大力推动,但是随着建筑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长,部分建筑工程位于地震高发地带,为了加强建筑的抗震性和安全性,必须要采用更加高质量的抗震技术进行施工,降低地震的隐患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应用需要综合考量较多的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水平、施工方法和建材质量等,需要加强对抗震技术的应用探讨,期望能够探讨出更多的抗震技术应用形式,促进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施工应用
引言
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土建机构工程抗震级别不高,甚至存在没有经过抗震处理的情况,面对大型地震灾害,大部分建建筑物抵御能力较低。为了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抗震加固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保证土建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1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抗震技术的原理
地壳运动是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地壳运动期间产生出的大量能力会形成地震波,对周围区域造成极为强烈的震动影响,导致区域内的建筑稳定性受到破坏而坍塌,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抗震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考 量到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差异,并结合建筑的阻尼参数,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抗震方案,最终在建筑工程结构中强化抗震性能,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抗震技术效果。合理增加建筑的阻尼值能够使建筑提高对地震的吸收能力,进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地震所造成的损伤,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将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当前采用的建筑施工抗震技术主要是被动抗震和结构抗震两种,其中被动抗震能够利用传统的方法将建筑加固,促进建筑整体稳定性的提高,而结构抗震能够在施工期间通过增加阻尼参数增加的方法使地震波被建筑吸收,在地震后将相应的能力释放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
2 建筑施工中抗震技术应用
2.1 抗震接地设计应用
接地设计是抗震技术应用的重要部分,能够充分起到抗震技术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抗震技术中的接地设计较为复杂,对于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要求都较高,必须做好设计质量的严格把控。在现代建筑行业中,建筑会受到四周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通常情况下抗震和保护地都需要在大楼基础钢筋网中进行接地处理。比如电源TN-S5系统的应用,需要将底层变电设置引出接地,保障接地的安全性。主要原理在于建筑基础钢筋网可以起到自然接地网的良好作用,通过柱子的钢筋内部设计,能够在下线引出的同时直接将屋顶的接闪器进行链接,使楼层钢筋实现抗震的电位面,既能够保证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又能够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
2.2 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应用
半主动抗震技术是通过控制部件使外部建筑结构的参数能够进行适当的调节,将控制作为调节载体,可以利用最低的外部能量发挥出微弱的电流影响,为实现抗震性能提供能量。在抗震技术应用时,可以将电键作为控制部件,将自动电键装置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变建筑结构的动态特性,而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是由可控液体阻尼和可变装置组成。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在应用时,要格外注重地震等级边界对建筑结构参数的影响情况,由于抗震力属于反向力,需要基于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抗震的性能,所以在建筑内还需要建立传感系统,使抗震技术更加完善。
2.3 基础抗震
基础抗震主要是通过橡胶或支撑等物体的支撑结构性能,使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冲击力受到阻隔,从而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影响。
在实际的基础抗震应用过程中,要在建筑基础施工环节时做好特定位置的抗震施工,将抗震装置进行准确的设置,使地震能量能够通过抗震装置进行传输,并对能量的传输和影响范围进行合理的控制,达到理想的抗震作用。还可以采用钢筋砼、砼砌体、橡胶隔振垫等多种装置,在建筑基础底部或柱顶等位置进行设置,使基础和上方结构能够形成有效的隔离,将建筑结构力的作用进行改变,最终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建筑影响。隔震体系还能够使垂直压缩强度升高,达到50-2000t的垂向荷载,并达到10-50cm的水平位移极限,充分保障了建筑基础初始刚度,对于地震力和风荷载都能起到显著的抵抗作用。即使地震较为剧烈,良好的结构柔性也可以通过滑动提高建筑的刚度,更加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采用基础抗震的建筑还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持久性,有效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在低层和多层建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3 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策略
3.1合理选择和规划建筑地基
通常选择开阔平坦或地质较硬的区域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如果施工区 域存在其他地质问题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先做好地质等环境条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根据地段条件进行筛选,排除掉影响较大的地段,使建筑工程的地震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地段的筛选条件较多,通常存在地势陡峭、边坡、河岸和山包等情况的地段,将会由于较为薄弱的地质条件加剧建筑工程地震的危害,需要尽力避免进行建筑地基的选择和规划。
3.2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
抗震结构体的选择是进行抗震技术应用的关键,可以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种类的划分。比如基于不同结构的划分,包括简体结构、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基于不同材料的划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在进行建筑结构的选择时,需要按照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和施工区域的相关条件,经过综合考量后做出适当的选择。比如在选择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对于纵横墙的共同承重或横墙的承重使用情况要做好规划。通常纵墙承重的规划较少,在于横线有着较少的支撑,会增加坍塌的风险 。钢筋混凝土的抗震能力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尤其是较好的柔韧性还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通常能够更加适用于多种建筑功能和抗震性能的结构要求。
3.3抗震建筑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
地基起到承受载荷并将建筑物固定在地表的作用。它虽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对保障建筑物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抗震建筑设计中,应格外关注对地基的处理。首先,为避免后期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地基应具有同一性。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建筑地基可选用天然地基。当地基条件不利时( 如软土地基等) ,可通过设置桩基础等方式促进建筑刚性与稳定性的提升,从而使建筑的抗震性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在建筑基础埋设时应合理控制深度,避免因埋深过浅而导致嵌固作用下降,从而提升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此外,对于承载力薄弱的地基,还可设置圈梁,以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抗震能力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应用是在民用住宅、工业厂房、特殊建筑等多种建筑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能够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更好的提高,避免在地震灾害发生时造成的人员和财务损伤。通过对抗震技术应用的分析能够更好的强化对抗震技术应用的了解,有利于抗震技术应用的学习和提高,尤其是对当前抗震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更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够使抗震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参考文献:
[1]张恒源.论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1(04):126-127.
[2]赵光朋.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05):32-34.
[3]范炯炯.土建结构工程中的抗震加固技术应用[J].中华建设,2021(0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