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44
摘要:城市中的老旧小区面临拆与改,大改造与微更新的双重考验。本文通过对时代变迁下居住空间发展演变的研究,试图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采用城市“双修”的理念,保留城市记忆,还城市以乡愁;同时回归人本视角,探索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年龄构成的改变,寻求空间改造的应对策略,使老旧小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人本视角;城市记忆;功能修补
1研究背景
1.1国家对老旧小区改造的高度关注
2020年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强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利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2漯河市黄山小区的现实需求
漯河市黄山小区距今已有30年历史,占地约8公顷,672 户,约2200 人。黄山小区规划之初就采取“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理念,现状的路网间距为50-160米左右,是典型的开放式街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示范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黄山小区已出现种种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保留城市记忆,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是必须面临的问题。黄山小区昔日采取先进的规划理念,取得了很大成就,今日在交通、空间品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惑,如何让昔日的经典重新焕发光彩?
2现状问题解读
黄山小区作为漯河市老旧小区的典型代表,在建筑立面、绿化景观、街道空间、公服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以下方面:1)建筑立面缺形象,立面形式过于破旧,山墙夜景设计破损严重,商业界面形式混乱;2)街道空间缺品味,人行道舒适性差,小商贩摊位随意摆放,占道经营,入口缺乏标识性,违规搭建严重,街道座椅、垃圾桶等城市家具缺乏;3)道路交通缺秩序,小学和幼儿园门口堵车情况严重,停车位缺乏导致乱停乱放;4)绿化景观缺层次,小区绿化景观形式略显单一;5)配套设施不完善,小区健身活动场地较少,社区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和教育等设施相对缺乏,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缺乏。
3城市设计引导下的城市更新改造
关于黄山小区的去留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采取拆一建三的高强度开发,一种是保留城市记忆的城市微更新。项目组从城市设计角度展开系统研究,形成以下判断:1)根据总规实施评估,城区现状住宅居住容量远远超出规划期末的人口容量,高强度的旧改模式已不被允许;2)沿河已出现了高强度开发的败笔,对沿河空间形态造成严重破坏;3)该小区采取的先进规划理念本身具有较高的保留价值;4)通过保留黄山小区留住城市的乡愁,保留城市记忆。基于以上判断,最终确定对黄山小区采取整体保留的策略,以延续城市特色记忆空间。
4回归人本视角的城市微更新
4.1人本视角的问题剖析
基于对黄山小区现状居住人群的调查,我们确定本次更新改造的主要任务为:探索时代变迁下的居住空间演变。从经济水平、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回归人本视角,找到问题突破口。
经济水平方面:30年前家庭年收入普遍较低,市民以解决基本住房问题为主,现如今家庭收入明显改善,市民对居住品质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口结构方面:30年前以年轻人居多,现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社区配套设施要求考虑增加老年服务设施。
生活方式方面:邻里交往频繁,经常串门,现如今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以往生活方式,导致邻里关系涣散,社区改造需要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重塑交往空间。
出行方式方面:30年前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为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现如今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为小区停车位的配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4.2人本视角的更新策略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对比研究为项目推进指明了方向。黄山小区现状在建筑立面、绿化景观、街道空间、公服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六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项目组由表及里深入剖析现状,通过“拆、补、修、活、整、亮”六字方针,从拆违建、补功能、修界面、活空间、整乱象、亮夜景等六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打造一个安全、便捷、活力的城市街区,实现老旧小区的复兴。具体规划策略如下:
1、配套完善方面: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和行为活动特征,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利用宅前绿地增加停车位。围绕上班族配套24小时社区自助图书馆、自助快递柜机、自助缴费机,打造智慧社区;围绕老年人配套综合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围绕儿童配套儿童游乐场,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加强亲子互动。同时完善环卫设施、增设社区公告栏。
2、交通顺畅方面:针对学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分时管控、流线控制等策略疏导交通、分散人流;同时通过增加栏杆,减少人行穿越对车行交通的影响;以及设置红色停车线,增强过街安全性等策略,优化交通组织。
3、街道舒适方面:强调“由道路到街道”的理念转变,街道应成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借鉴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街道眼”理论,充分发挥街道对城市安全、公共生活、生活乐趣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具体通过增加休憩座椅;丰富街道底商空间;划定非机动车停车区,规范停车;拆除违规搭建等策略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4、建筑改造方面:遵循延续历史文化特色、合理性、整体性和经济性等原则。建筑外立面的改造设计在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典型地域设计元素进行提取、继承、发展,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活力。从传统建筑中提取门柱、挑檐、窗棂等元素,用现代手法进行简化及再设计,增加建筑细节,提升建筑形象,并对沿河建筑屋顶采取亮化设计,勾勒滨河建筑天际线,形成整体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
5、景观丰富方面:强调从“浅绿”到“深绿”的理念转变,在传统绿化景观基础上强调人的活动引入,丰富绿化景观内涵。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统领整个小区,东西各一活动核心服务于周边居民。形成“一主两辅”的规划格局。尊重现有植被、尊重原有居民生活习性等。将设计与现状场地情况等适宜融合。规划设计将以人为本,将现有景观功能重新整合,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充分考虑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等。依据功能分区、场地条件、植被组合等方面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6、项目实施方面:建立黄山小区更新改造项目库,并对工程造价进行估算。资金方面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房屋维修基金为辅助的资金筹措方式。一方面,广泛的宣传和公众参与。另一方面,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吸纳社会、企业的力量和资金参与到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中来。简历老旧小区长效的更新改造机制,政府从主导到引导,从示范到推广;单位企业和社会公众从“旁边看”到“愿意干、一起干”。
5总结
本文通过对存量规划背景下的老旧小区问题的深入剖析,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采用城市“双修”的理念,保留城市记忆,还城市以乡愁;同时回归人本视角,以问题为导向,探索老旧小区的经济水平、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寻求空间改造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尚存一定的不足之处,还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笔者会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化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建萍.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及难点与策略探究[J].中华建设,2021,(03):84-85
[2]蔡云楠,杨宵节,李冬凌.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4):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