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脉络及动态演变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任牡丹
[导读]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余篇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文献数据,使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进行共词分析,用时区视图(Time Zone)功能展示了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当前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与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北工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2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余篇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文献数据,使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进行共词分析,用时区视图(Time Zone)功能展示了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当前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与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主要经历了探索期、爆发期和深化期三个阶段,当前处于深化阶段,且研究脉络主要沿着四条发展轨迹,最后,总结了当前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意义,以期对未来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持续创新;持续创新;演进趋势;文献计量分析
        一、引言
        福特曾说过:“不创新,就灭亡。”商业环境一直瞬息万变,而创新是能够增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公司在考量绩效方面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一些具体的商业活动中,很多企业将创新作为他们的信条,然而却很难一直持续下去。Crossan和 Apaydin指出,公司在面对很多富有竞争力的对手时,只有保持创新才能具有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海尔的华丽崛起、华为的长久基业以及诺基亚的黯然离场,都强有力的说明了持续创新是让企业迅速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由于意识到持续创新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很多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尽管学术界针对该主题已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上缺乏对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系统梳理,因此,基于现有文献,需对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方向。
        二、数据来源与数据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期刊库,以“企业持续创新”为研究主题,检索范围限定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最终获取200余篇有效文献,在这些文献中共包括164位作者,174个关键词,同时涉及工商管理、数量经济、工业经济、国民经济、金融等多个学科,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有效整理和分析,可以正确把握当前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整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隶属于文献计量分析中的一种:共词分析(Co-word Analysis)。“共词分析”是指对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热点词共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现象进行定量研究,一方面揭示信息的内在关联性,另一方面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由于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研究主题、内容的高度凝练,可以代表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成分,因此本文利用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本文采用的分析工具是CiteSpace 软件,它是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研制的,作为一种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工具,该软件能够绘制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的聚类图谱和时区视图,以方便地挖掘和探索某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
        三、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演进历程与趋势
        (一)企业持续创新演进的三个阶段
        图1描绘了我国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研究的探索期、研究的爆发期和研究的深化期。在不同时期,研究的内容要点也存在差异性。图中为以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为标准生成了知识图谱,图谱中的十字架及字体的大小代表了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在此主要利用知识图谱中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中心度及词频高低,以及关键词所在的代表性文献为基础,对当前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三个演进阶段展开深入分析。
       
        图1   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的探索期(1999—2007年)。1992年初期,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站在时代的角度,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历经的不足与教训,着重强调往后需要快速发展的重要性及必然性。这一系列讲话,对90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21世纪的进步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由于这次讲话,使得海尔集团抓住机会,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成绩,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2006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创新性企业的建设是这次工程的重要内容,这一行动是由科技部、国资委等部委联合实施。此后,国内关于企业持续创新的研究开始逐渐初现端倪。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关键词数量较少,词频出现率较低且彼此间关联性不大,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学术界对此主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发文量不多。根据词频高低,这一时期出现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了:持续创新(10,0.10)、企业持续创新(6,0.00)、绿色持续创新(2,00)、创新(2,00)、技术创新(2,0.00)、模型(2,00)、持续创新能力(2,00)、创新动力(2,0.00)等。高频关键词反映出了该时期学术界主要围绕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定义和基本类型,实现机制的构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比如:向刚(2005)提出构成企业持续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从中发展出来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双理论,还有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向刚、汪应洛(2004)提出持续创新动力是构成企业持续创新机制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内部而不是外部。朱斌、王渝(2004)在分析持续创新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旨对持续创新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的爆发期(2008—2012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关键时段,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2012年,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五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为了进一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技术研发及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抓紧经济方式转变,经研究,第五北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决定组织开展实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时期与探索期相比,出现了较多的高频关键词,彼此之间的节点和连线量也显著增多。这也表明这一时期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大突破,发文量达到目前顶峰状态。这一时期呈现的高频关键词除了持续创新(25,0.64)、企业持续创新(6,0.00)、持续创新能力(7,0.30)、技术创新(4,0.00),还新增了创新型企业(13,0.47)、模糊综合评价(3,0.10)、科技产业集群(3,0.00)等。这些高频关键词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学术界主要围绕关于如何建立创新型企业、企业持续创新的综合评价,以及从持续创新的角度探索科技产业集群区域等主题,进而展开深入研究分析。比如:解雪梅、曾赛星(2008)提出伴随着集群模式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一部分,科技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则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相对较多的科技集群区域出现“集聚不经济 ”、“创新系统失效 ”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不断创新。刘耀(2008)认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性人才培养、企业持续创新、管理经营制度、企业文化以及知识产权等构成影响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向刚,李兴宽,章胜平(2009)提出创新型企业需具备以自主创新战略为引导、拥有能够持续创新的动力及能力、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四大特征。
        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期(2013—2020年)。这一时期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成果呈现“波浪式”变化,围绕企业持续创新的理论研究已经日益成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一时期与爆发期相比,发文量明显减少,节点数量和连线数量显著降低,关联性减弱。这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持续创新(18,1.33)、持续创新能力(10,0.00)、创新型企业(8,0.00)、虚拟组织(5,0.48)、证据理论(2,0.00)、企业持续创新(2,0.00)、技术多元化(2,0.00)、企业创新(2,0.00)等,可以很明显的看见增加了具有这一时期研究特色的高频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企业持续创新的研究不再仅仅围绕其本身,而是转向了其他影响因素或其他领域方面。比如:何郁冰、周慧、丁佳敏(2017)从经济学与技术战略的角度,探析了技术变化对企业持续创新有怎样的影响,并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近1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总得来说,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是有利的,但技术多元化分为三种,相关技术多元化、开发式技术多元化以及探索式技术多元化。前两者均有正面作用,而后者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张保仓,任浩(2016)提出虚拟组织最本质的特征是其敏捷性,存在于持续创新的全部周期历程,换句话来说,虚拟组织创新其实就是共享资源和能力等创新要素的组成。何郁冰、周慧(2017)认为在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技术机会能力、获得外部知识以及产品战略开发都起到了中介作用,不同的技术多元化对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魏浩、林薛栋(2017)认为中国实施合理的进口贸易政策对推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从1999年以来国内关于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在研究的探索阶段,学界主要关注企业持续创新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研究的爆发期和深化期,学术界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也不断深入。在对前期热点话题继续深入的基础上,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科技产业集群等方面。与此同时,有关汽车产业的话题也开始逐渐走向大众视野,但目前关注度还比较低。
        (二)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演进趋势
        在分别探讨了企业持续创新研究演进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示1999—2020年国内关于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整体演进趋势和特点,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里的时区视图(Time Zone)功能,通过展现不同年份出现的关键词以及词频多少,可以看出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而探索出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在这二十多年内的演进轨迹和阶段性特点,具体如图2所示。图2清晰的展现了自1999年以来我国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热点前沿主要包含了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企业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虚拟组织、科技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技术多元化等突变词(Burst term)。
       
        图2  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演进趋势(1999-2020年)
        根据这些突变词的时区分布特征和频次大小可以归纳出目前我国关于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轨迹:一是研究重点由企业持续创新的理论基础、定义和基本类型向企业持续创新的本质、影响因素和模式进行转变和挖掘,体现了研究内容的过渡和深入;二是关于产业集群研究领域从最初的高新区逐渐向科技、生物技术领域进行拓展,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多案例进行研究;三是对于持续创新的认知不再局限企业惯性,侧重个案研究,而是向国外创新研究发展的趋势不断延伸;四是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由整合架构剖析趋于自组织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除此之外,技术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成为了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总之,当前国内企业持续创新改革研究的发展演进趋势与中央提出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文件内容相契合。
        四、研究意义与不足
        本研究使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企业持续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其特色及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本研究明确探析了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目前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为后续发展趋势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②本研究通过知识图谱发现,当前国际在持续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可持续创新,中国在持续创新领域也较多关注了绿色持续创新。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中发现目前我国企业持续创新研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理论不够深入、体系不够完善。第二,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影响因素过于简单,多集中于技术带来的变化。第三,研究企业持续创新的视角有待拓宽。第四,企业持续创新研究的量化成果有待加强。现有研究成果中,学术界更偏向于基于案例或者企业实例展开的内容分析,关于数据分析或方法得出的结论较少,未来需要加强对企业持续创新领域的实证研究,进而提出更具有说服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MONEMA,MCKINLEYW,BARKERLIIVL.Organiza-tionaldeclineandinnovation:acontingen cyframework[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1):115-132.
        [2]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01):134-138.
        [3] 朱斌,王渝.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05):529-537.
        [4] 解学梅,曾赛星.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机理:一个协同创新观[J].科学学研究,2008(04):838-845+778.
        [5] 刘耀.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企业经济,2008(06):20-22.
        [6] 向刚,李兴宽,章胜平.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6):122-124+130.
        [7] 何郁冰,周慧,丁佳敏.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的持续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7,35(12):1896-1909.
        [8] 张保仓,任浩.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内涵、本质与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02):1-8.
        [9] 何郁冰,周慧.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基于佳能的纵向案例分析[J].技术经济,2017,36(03):14-20+53.
        [10]魏浩,林薛栋.进口产品质量与中国企业创新[J].统计研究,2017,34(06):16-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