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费知斐
[导读] 摘要:在节能环保思想愈加凸显其重要意义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从高密度城市的角度出发,助力城区长久稳定发展,就需要结合城区土地布局,科学合理地打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00
        摘要:在节能环保思想愈加凸显其重要意义的社会背景下,想要从高密度城市的角度出发,助力城区长久稳定发展,就需要结合城区土地布局,科学合理地打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那么在相关工作开展中,就需要先对绿色基础设施及其规划项目等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再结合与广州同等城市尺度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成功案例,来对高密度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展开深化研讨。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引言
        对于城区基建工程发展来说,城区土地资源规划与建筑工程拓展间的不平衡状态愈加明显,城区各类型建筑也都在向着高密度状态拓展,如果只是在物理空间上进行拓展,已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趋势。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有助于区域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工程修建策略。从规划生态城市的角度来说,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实地空间、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与建筑工程的协调性,需要有多专业领域优势条件的协同助力。
        1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 90 年代基于生态理论,针对公路、燃气管网等“灰色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社会基础设施”等概念所提出的开敞空间和城乡土地保护的规划发展策略。即把城市开敞空间、森林、公园和其他自然地域形成的绿色网络看作是支撑城市和社区发展的一种必要的基础设施。之后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受各地区自身发展条件的影响而趋于多元化。当前对绿色基础设施定义的共同点为: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自然区域;联系各个开放绿地空间;为人们提供多种利益。在比较微观具体的语境中,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指代绿地斑块、廊道或雨洪控制体系、水资源净化设施等相关工程设施,甚至是一片次生林或屋顶绿化。
        碧道项目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提升添砖加瓦。以海珠区碧道规划项目为例,依托湿地河涌和多元文化,打造海珠区“环岛碧道、多元生活”为主题的碧道。根据海珠区的文化本底和功能特征,碧道重点打造“小环岛+大环岛的游憩系统”,重点打造“滨水百里带状公园”,进一步优化蓝绿基础设施的生态、游憩、文化等综合功能。海珠区碧道包括珠江前航道碧道、珠江后航道碧道、海珠湿地碧道试点、石榴岗河碧道、黄埔涌碧道、海珠涌碧道、琶洲南涌碧道、赤岗涌碧道、磨碟沙涌碧道等17条河涌。在碧道建设中坚持“少干预,微改造,尽量保持原生态”辅以局部水生态修复,水生境营造,为水生生物与鸟类提供良好栖息与生长环境,水生生物和鸟类种类明显增多。同时彻落实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在碧道示范段建设中采用全新的排水设计,所有的雨水先收集于草沟、雨水花园,再通过渗井渗管净化渗透到地下便于雨水的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2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在城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环节中,所要考虑的重点便是借助对城区设施的绿色化设置,力求营建长久稳定发展的友好城市。统筹谋划,对城区景观园区、绿色带等微型空间、以及大型林区、田野等区块进行统一的蓝绿系统规划,从而力求将生态环境的原貌予以最大化还原。
        3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策略
        3.1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数量和引导城市建设
        高密度城市的土地板块都具有连贯性,并且各区域间在土地利用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科学的提升策略即借助组团绿地,拓展分散式绿化,提倡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及设计,促进城区基础设施规划具有整体性,保证在土地开发,格式调整和各方面效益等环节互通有无。集中式组团绿地以发展中、小型公共绿地为主,并以功能改造或置换城市中一些闲置的烂尾地、停车场等老旧用地为主要建设模式。比如,老旧用地转变为社区公园用地,做到切实保证城区绿色工程发展的要求,美化城区建筑间的空间。拓展区块绿地面积,就是在合理范围内将城中冗余土地进行统一的绿色规划,力求增进高密度城市生态与环境发展的协同性 。


        3.2协调土地利用和复合绿色基础设施功能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区基础设施来说,现代绿色基础设施无论在文化内涵方面,还是表现方式上都会更加体现柔性化。可在具体规划中进行改进或精简。各个区域土地条件的不同使得土地性能也具有了多元性,土地性能也会直接关系到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故而,进行建设时就需要人文化、艺术化的考虑,将高密度城市内土地予以性能上的划分,将城区内资源结构重组,以力求城市各项性能都能够作用到整个城区的发展中,进一步考虑城区基础设施性能的拓展,切实掌握城区各区域的风格,防止存在单一尺度的绿地工程和组合式的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如此,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特征具有多元化,需要借助对互通性基础设施网的完善,助力城区生态系统与自然间的协同发展,切实体现城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复合型功能。
        3.3加强规划自主性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从高密度城市的角度而言,城建工程的稳定发展应以绿色基础设施的融入为前提,城区环境高荷载状态也应借助绿色工程予以改善。在传统的绿色基础设施工作规划过程中,往往都会体现因地制宜的发展态势,也就是说,结合城区原有绿色设施的客观条件,再将城区基建中的冗余实体区域予以绿色化设置。这样规划模式能够让绿色工程元素融入于城区的所有角落,但也只是能够达到一个城区的环境发展要求,不能切实体现真正的环保性能。而基于高密度城市下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体现创造性的发展态势,在战略思想上,优先将产品生产线、运输等环节做出考虑,同时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明确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最佳策略。这还应当以切实掌握区域发展动向和环保进展为前提,这样可以明确城区中,应得到优先规划的区域,结合现状予以规划,保证在满足市民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也促进城区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友好型的城区空间。在此期间,地方相关部门也需要在其中起到协调的效用,有效汇集社会相关行业的优势条件,形成强大的合力融入于城区绿色基建工程,将工程修建管理机制予以更加全面的设置,摒弃重经济轻发展的思想,切实体现市场机制之于资源调度方面的积极影响,以此力求为绿色城区基建工程的良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 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和实施相关评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设施规划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而是包括了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在现场勘察到设计计划执行等环节上都有很多工作组协同操作,打造结构多元化运作机制,可保证设计计划内容得以全面执行。这还应当有工程设计工作组的全面研讨,了解具体规划中的首要发展区域及其设施种类,确立现实的规划目标,同时对操作成效做出客观性的预测。在具体的设计计划执行中,需要土地资源管理等单位开展相应的管理,借助对绿色工程的充分了解,促进民众对城市设施的绿色化发展予以关注和投入,调动民众绿色工程建设的主人翁意义,同时保证在绿色化工程宣传过程的透明化和流程上的合法化,为城区绿色基础设施修建工程稳定发展。不仅如此,在设施规划环节,还应完善评价体系,评估设施设计计划的现实性,预测工程的成效性,以期将设计计划予以实时变更。那么在相关工作的实际开展前,需要将评价体系予以类别上的划分,然后再对各类型评价体系予以进一步精细的设置,以保证评价体系能够适用于多个区域的规划,保证切合评价需求。
        结语
        城市基础设施的拓展,将会使城区人口趋向于高密度状态。而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打造是缓解城区生态不平衡状态的最佳措施,在高密度城区稳定发展方面体现积极影响。而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高密度城区绿色工程修建也会融入多领域的理论常识。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与修建中,不可以生态平衡和文化内涵的改变为代价,而是应当结合客观情况,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显著功能,让绿色基础设施系统进一步沿着美观化和实用化的路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玥. 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8.
        [2]佘美萱,叶昌东,李敏.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01):71-77.
        [3]王峤,曾坚.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防灾规划体系构建[J].建筑学报,2012(S2):144-148.
        [4]魏清泉,韩延星.高密度城市绿地规划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4(02):177-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