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张成硕
[导读] 摘要:自然灾害的出现一般都具备较大的破坏性,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水文灾害的出现,会对当地基础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山东远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自然灾害的出现一般都具备较大的破坏性,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水文灾害的出现,会对当地基础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推进,能够对基础情况展开客观分析,提前针对潜在问题拟定对应的处理对策,搭配着合理的监督管理过程,加快防洪减灾措施的落实速度,从而降低灾害发生概率和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对策分析
        引言
        进入21世纪,为了有效解决水资源日益严重的供需矛盾,在联合国的倡导下,一些国家开始从基于水利工程技术的流域水资源分配调度的管理,转向基于水利工程技术的方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相结合的管理,以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来应对水危机,实现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的转变。
        1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的重要意义
        宁夏地区地处西北内陆,辖区内由于长期干旱,生态极其脆弱,如果出现一定的破坏,很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将难以修复,甚至导致破坏不可逆转。因此,一定要重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与平罗县的投资环境和平罗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依照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需要逐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将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对用水的结构进行有效调节,加强用水总量的控制,并且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重视水环境的控制,科学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应用效果,形成节水型社会,为保护生态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通过有限的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支撑,需要重视生态文明用水的建设。
        2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和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现状
        2.1投入资金有限,技术水平不够先进
        现阶段,我国在水文水资源管理和城市防洪减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投入的资金较为有限,导致技术水平不够先进。具体表现为:(1)水文水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我国投入的水资源研究费用还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要求,技术水平不够先进;(2)部分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设备还有待完善,使水文水资源的监测不够准确,也影响了最终的管理水平和防洪减灾工作的效益。
        2.2我国城市防洪的现状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城市暴雨发生率逐步提高,而暴雨又具有强度大、时间短的特点,城市在遭遇暴雨以后,地面植被则会相应减少,进而降低城市排水能力。另外,我国城市在防洪基础设施方面存在高度集中化的特点,也容易在洪灾中发生连锁反应,如水电中断、交通瘫痪等次生灾害。在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下,想要破解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我国仍需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按照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的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
        3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提升措施
        3.1加大投入,布设监测设施并加大设备研发力度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管理以及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监测设备,并注意加大设备的研发力度,以此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另外,各个城市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管理的直接负责部门也需要加强宣传,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力量的入驻,为监测设施和设备技术的完善提供经费保障,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3.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狠抓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在管理的过程中,对用水定额管理,对不同水资源环境和条件下的节水工程建设进行探索,形成完善的节水型社会管理机制。在农业领域需要积极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工作,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重视创新,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的发展,而在工业领域需要重视对制药、纺织等高耗水量项目的控制。

在城市生活方面逐步加强地下供水管网的改造,避免出现水资源的浪费,加强公共用水方面的有效管理,在城市范围内进行节水。另外还需对雨洪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加强节水文化建设倡导文明、合理用水的节水观念。
        3.3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在保障国家水安全方面,我国于2011年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2014年又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思路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其中一个重要的应对措施是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相结合,建设自然沉积、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并进行就地消纳和利用,最大限度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4水资源防洪减灾对策分析
        4.1建立完善的群众性防洪减灾机制
        相关部门和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群众性防洪减灾机制,不断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从而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配合防洪工程建设、维护和运用。另外,部门还需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加强防洪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洪涝灾害的识别能力。除此之外,部门也可以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联合新媒体形式,帮助当地群众进一步树立防洪减灾的意识,让群众能够及时获取水雨情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性防洪减灾机制的作用。
        4.2强化监测预报预警
        密切监视流域水雨情变化,采取“短中长期预报相结合、水文气象相结合”技术路线,制作和发布长江流域定量降水及水情预报,重点时段加密监测预报频次,滚动会商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提醒地方、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做好防范应对。
        4.3加强防洪减灾意识培训
        通过加强防洪减灾意识培训,能够帮助人们正视危害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配合组织的疏散工作,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相关部门需要提高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虽然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是一个持续性工作,每一阶段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但是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责任管理意识的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认知目前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不能忽略人员巡视的重要性,搭配着自动化设备,提高资料采集结果的完整性。第二,做好当地居民的防灾意识培训,让其认知到灾害带来的危害性,在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后,可以把握撤离的最佳时机,以此来减少灾害导致的负面影响,起到良好的防洪减灾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防洪减灾意识培训,能够帮助人们正视危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新技术学习工作,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新技术的应用价值;完善数字水文站网,能够对该区域的水文信息进行及时和准确地采集;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有利于自然灾害信息的及时预报;完善节水管理制度,能够提升居民对于节水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防洪减灾措施的拟定,对于确保区域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阳,李东海.天津市防洪减灾对策分析[J].内蒙古水利,2020(09):53-54.
        [2]王桂平.3S技术在防洪减灾工作中的应用[J].治淮,2020(03):59-61.
        [3]王昱棠.临沂市灾后重建防洪减灾工程的主要做法[J].山东水利,2020(01):45-46.
        [4]武清,李江,黄涛.气候变化下山溪性河流水库防洪减灾措施[J].水利水电技术,2019,50(12):98-105.
        [5]轩玮,王为.科学精细调度有力有序防控实现防洪减灾和蓄水兴利共赢——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坤刚[J].中国水利,2017(24):3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