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理念下幼儿美术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罗春红
[导读] 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罗春红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学校  166513
        摘要: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充分的自由,在游戏中学习美术,既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感受绘画带来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还能让幼儿自然地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基于此,本文章对游戏化理念下幼儿美术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游戏化理念;幼儿;美术教学;策略
引言
        处于幼儿阶段的幼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处于一个非常旺盛的时期,而美术课程以其自由开放、不拘一格的特点,受到幼儿的喜爱。因此,在这一时期结合幼儿的年龄性格特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但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式不当、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等问题,违背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如何更好地改正这些问题,打造幼儿趣味美术课堂,值得我们深思。
一、在游戏中观察,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展示的每一个美术作品,无论是其色彩搭配,还是画面的整体布局,都应该为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所以,在美术活动的伊始,教师可使用演示法,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并通过讲解帮助幼儿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这种游戏化的美术活动,对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开展美术活动“图形变变变”时,教师可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进行观察,并让幼儿描述它们的形状和特点。然后,教师可组织幼儿玩“我们一起变变变”的绘画游戏,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看看幼儿可以把这些图形组合成什么。随着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开展,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如何观察事物,而且可以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设模仿表演活动,帮助幼儿找准绘画主体
        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幼儿们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而是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对美术这一学科产生真正的认知。因此,在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幼儿们找准绘画主体,只有确定了绘画的主体,才能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比如,之前许多小朋友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活跃,不愿意听从教师的管教,一旦教师让其绘画,他们就喜欢自由发挥,运用不同的色彩在画纸上随意涂抹,整个画面较为杂乱。因此,在当前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模仿表演活动,提升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

如幼儿园小朋友们都喜欢观看《小猪佩奇》这一动画片,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节选片段来播放,然后让幼儿们自行选择节选部分里面的人物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幼儿们需要分析不同主角人物的性格,如佩奇以及佩奇的弟弟乔治,根据他们的具体性格来不断地调整,并且模仿他们的语言。通过这一活动的设置,可以帮助幼儿们在表演活动中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让他们在后续的绘画过程中可以明白自己想要重点突出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幼儿们无法找准自己所要描述的主要对象或者是这些对象身上的特征,就让他们自行进行模仿,代入角色,增加自己对不同绘画主体的了解。
三、在游戏中创作,激发幼儿的艺术天性
        美术创作不是简单临摹,需要想象力的支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不断丰富,幼儿随手就可以画出弯弯的月亮、火红的太阳与连绵起伏的群山,但想象力却开始下降。因此,幼儿美术教学应当着力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天性,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可以游戏的形式,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辅助材料与半成品,为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物质条件与创造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例如,在美术活动“水果大作战”中,教师可以多种形式的水果外壳、水果网兜与防撞泡泡纸等材料为辅助,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这种基于游戏的美术活动,能让幼儿的天性得到解放,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设计游戏
        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都相对有限,教师在组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要立足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实际生活进行美育,利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语言来吸引幼儿注意力,助力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一次执教的美术活动“自画像”中,孩子们虽然对于五官已有一定的认知,但如何能让孩子们更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特征呢?常见的照镜子环节是“自画像”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幼儿在镜子中的观察单单是视觉一方面的经验,是平面的。因此我也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变,在活动环节中加入其他感官的经验,通过双手的触摸,幼儿摸到自己毛茸茸的眉毛、凸起的是眼球、挺挺的鼻子、软软的嘴唇等。利用三维的感知,幼儿对自己的五官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正是这样的方法,幼儿在活动中还提议用超轻粘土作为表现“自画像”的材料,更好地将这些立体的轮廓进行表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融入游戏,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明显。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实现游戏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想象空间,培养幼儿基本的审美能力,使幼儿获得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尚光.游戏化理念下幼儿教学策略探析[J].知识文库,2020(08):150.
[2]任玉钰.游戏化理念下幼儿教学策略探析[J].读写算,2019(35):27.
[3]刘晓辉.游戏化理念下幼儿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9(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