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2月4期   作者:张兰
[导读] 文中对制约绿色建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包含内容,
        张兰
        天津开放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文中对制约绿色建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包含内容,最后提出了绿色建筑发展策略。通过研究发现,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机制,加强人员培训。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障碍;解决措施;房地产
引言
        日前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2021年要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各省市纷纷响应,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详细计划。河北省印发《河北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提出 2022 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 92%,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到 600 万平方米。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到 2022 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设计面积占比力争达到 70% 以上。
1.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原因
1.1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起点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均不健全,也缺乏相关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政府对于绿色建筑推广与发展的调控力度也不足。绿色建筑在建设前期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而且建设完毕之后的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较低,开发商缺乏相关的投资保障。所以如果国家不对起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和相关宏观调控,开发商不愿意投资绿色建筑。而且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相关信贷政策也未放宽,即使有部分企业和开发商愿意投资和创新绿色建筑,也难以筹备需要的资金,从而被迫放弃绿色建筑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2绿色建筑设计的难度
        由于相对于现代的现有建筑来讲,绿色建筑完全是一个新颖的设计理念,因此这个理念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很难保证成型的绿色建筑能够达到最终的设计质量要求,也很难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相处。绿色建筑的使用需要保证建筑的结构体系、建筑功能、设备安装等都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的连接,需要环环相扣,因此对于建筑物的选址以及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都需要进行合理规划,我们当前的城市规划难以保证这样的布局,因此设计绿色建筑的难度是非常高的,难以保证当前建筑发展的需求。
2.绿色施工技术包括的内容
2.1 抗震消能阻尼器技术的应用
对于高地震带的地区,对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导致钢筋、混凝土用量较多,为减少对材料的损耗,本工程引进抗震消能阻尼器技术,通过安装摩擦型阻尼器抵抗地震力,减少结构钢筋、混凝土用量。
2.2预制混凝土路面应用
本工程实际制作预制混凝土道路板3 780 m2,预制板厚为150 mm,配置 8@200 双层双向钢筋,预制路面可按照周转 6 次使用,其每周可重复使用一次,可减少 567 m3的建筑垃圾排放量,而若按照经使用6次后就达到寿命周期,则可总减少2 835 m3的建筑垃圾排放量。
2.3屋顶绿化技术应用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在限制城市区域中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程应响应可持续发展号召,采用绿色屋顶技术。不仅可起到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还改善了城市环境状况,提高了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
2.4 喷雾及喷淋系统的应用
        施工阶段建立了一个永久性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和现场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相连接,可使喷淋设备自动开启,节约现场用水。喷淋除尘可将压力水转化为雾罩,减少粉尘影响和保证雾化角度,减少用水量,提高粉尘颗粒与水滴碰撞的可能性和速度,提高除尘的效率。通过在塔架、外框及周围障碍物上安装,施工现场可实现防尘全覆盖,防尘效果更佳。
3.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优化方案
3.1节能环保,健康发展的渗透
        绿色建筑的初心是把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降下来,使生活更美好。

2005 年以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 20 亿平方米,其中 80% 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 400 亿平方米,95% 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 33%,落后发达国家20 年。根据欧盟建筑师协会资料显示,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能源消耗、材料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占了全社会的 40%。根据联合国规划署的统计,全球建筑业消耗地球能源的 40%,耗费水资源的 20%,原材料的 30%,同时产生了 38% 的固体废弃物。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 30%。以节能为前提,以健康舒适为目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并普及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未来的必然趋势。
3.2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渗透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基础的建筑创新理论强调绿色建筑技术应扎根地域自然环境,融入地域文化,与建筑空间有机融合,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展示出建筑的品质与精神。在建筑创作中,实现绿色技术的地域化、人文化;同时,地域文化体现技术性,时代性。从而形成建筑与人、自然的融合关系,达到整体和谐,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建筑创新。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基础的建筑创新不仅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而且推进地域建筑文化的持续传承。其可持续性体现在建筑的地域空间属性以及建筑的使用、发展和演变等全过程中,建筑创作实践顺应自然地理、气候,传承地域文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建筑创新实践。
3.3做好施工现场的绿化
        施工现场的绿化是绿色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绿化,就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绿色施工方案,根据相关的绿色施工制度进行施工环境的绿化建设,其中主要是针对施工环境的土壤。首先要对施工环境以及场地周围的土壤环境进行勘察,根据土壤的性质条件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提出相关的绿化建议,防止由于施工,对周围土壤环境造成破坏,其次要将施工中所需要的物料合理整齐地进行堆放,废弃的土要尽可能放在专用的弃土堆放区域,并对废土进行覆盖,防止出现扬尘,不同的物品一定要设置相应的专门进行堆放的地方,节约施工场地的用地;在施工现场或者施工场地周边的墙等位置,要进行绿化植物的摆放,避免出现施工场地的水土流失,还可以对施工环境起到美化作用。
3.4行业对待绿色建筑的态度
         当前缺乏对于绿色建筑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不高,行业的自律性也不强。建筑行业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客观影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从业队伍的绿色建筑意识和专业知识,提升当地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
3.5水污染的防治
        绿色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管理中也要注意避免水污染的产生,在施工场地要设立沉淀池,让雨水与车辆清洗水在排入进建筑排水管道中时,先经过沉淀池,减少水中的沉淀物;同时要避免工业废水中介进入建筑排水管理系统。施工现场的油漆等化学溶剂加强注意,一定要放在专门的库房进行存放,同时要在地面以及底部铺设塑料纸,防止出现渗漏。
结束语
        通过分析得知,当前对绿色建筑制约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成本、技术和相关的政策等,从业队伍的素质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想要提高施工质量,必须从相关的政策开始,不断加强技术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政策支持,不断创优建造精品建筑。
参考文献:
[1]潘佳怡;赵源煜 . 中国建筑业 BIM 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 工程管理学报,  2012(2).
[2]陈兴华,苑庆涛,任余阳 . 我国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J]. 建筑技术,2018,49(6):644–647.
[3] 滕佳颖,许超,艾熙杰,等 .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驱动结构建模及策  略 [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36(6):124–131,137.
[4]  万欣,秦旋 . 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 [J]. 建筑科  学,2013,29(2):54–61.
[5]  赵彦革,张格明 .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结构法规研究 [J]. 建筑结构,2011,  41(S2):130–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