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2月4期   作者:华和贵
[导读] 在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取得了更迅速的发展,
        华和贵
        身份证号码:34012219801129****
        摘要:在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取得了更迅速的发展,同时也诞生了很多标志性建筑物。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的实际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人们更注重建筑物整体安全性,特别是地震灾害,其对建筑物体的稳定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应高度重视抗震设计性能。
        关键词: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问题分析
        引言
        我国的科技以及经济一直在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而在建筑设计当年中,抗震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其会对建筑工程的使用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想要降低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危害,那么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对地震的危害、抗震设计方法以及抗震设计基本要求等进一步明确化,这样才可以使得建筑的稳固性得到提高。
        1建筑在抗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析
        ①抗震设计概念混淆。在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的指导目标,要尽量降低因为地震灾害所引发的损失。同时应提高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而现阶段的抗震设计工作还远远不够,抗震设计工作概念混淆不清,对于关键部位的结构抗震设计落实不到位,同时设计工作降低了抗震作用力。②选择建筑场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地震对于处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物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建筑企业应提高对建筑场地的重视,对建筑物场地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考虑,尽量选择一个能够对建筑物起到防护作用的场地。如果在沙地上建造建筑物,或是将建筑物建造在地质条件比较差的斜坡上,那么当遇到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就会给建筑物带来很大的影响,如若灾害情况比较严重,建筑物很可能就会发生崩塌。
        2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
        2.1抗震建筑的国内发展机遇与走向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迅猛。预制装配式结构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安全性、减少施工人力需求、保障施工质量、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建筑生命周期能量消耗、提升建筑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较多应用。而装配式钢结构作为主要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之一,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因此,抗震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应牢牢把握装配式建筑发展热潮,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抗震建筑产业亦应充分利用国家的利好政策,努力实现更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并自主研发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与地震工程实验技术,目前已在高性能抗震材料研究、大型抗震工程建造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当前我国在前沿抗震技术研发方面仍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工程抗震仍将是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结合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研究将重点围绕三个方向展开:首先是构建更完善的抗震设计理论以解决当前理论存在的问题;其次是继续在现有理论的框架内探索更优的抗震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最后,建筑抗震技术研究亦应密切关注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时吸收借鉴性能优良的新材料,从而不断提高抗震建筑的安全性与宜居性。
        2.2建设位置的选择
        建筑位置的选择是高层混凝土建筑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建筑物需要的抗震性能大小,因为它对建筑的抗震有最直接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该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有依据有理论支持地选择建设位置,当然地质条件也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在选址的时候,要避开建设在丘陵以及山坡的附近。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工作人员一定不能忽视抗震结构本身的功能,在提高抗震质量上要有明显进展。在这基础上功能造价和建筑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标准,参考科学的建筑原理论著,根据已有的建筑案例提高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已经确定的目的影响、限制条件和情况下,优化这方面的使用功能。


        2.3依据抗震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工程结构对于整个建筑物稳定性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巧妙的结构布局能很好地提升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当前,国内拥有很多抗震建筑类的构型,在以往灾害中也有很显著的优势。但是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除了运用巧妙的建筑结构外,还应高度重视局部结构材料的运用。同时还应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合理的评估。一般情况下,建筑主体结构部位应将韧性与强度比较强的建材作为主要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性,从而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另外,部分设计工作者应对局部结构进行合理的加固,如在建筑机构整体设计完工之后,应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具体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可运用模型对其进行合理的测试,并找到最为薄弱的区域,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固,从而加强建筑整体结构性能,为建筑工程结构稳定提供一定的保证。
        2.4对薄弱环节采用构造措施进行加强
        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既要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考虑,还要对工程承载性进行有效考虑,同时还要兼顾到工程荷载力。建筑工程设计中都会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薄弱环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提起重视,设计建筑结构时应给予薄弱环节更多的保护,通过加强建设的方式提高其在地震中的承受力。等到正式开始施工后,也要进一步加强施工中的薄弱环节,以此来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从而为居住人员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2.5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明确设计注意事项
        对建筑工程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完善的结构管理体系一般由很多延性的分体组织体系所组成,而不同的分体组织体系需经过对其延性结构的了解,促使其产生很强的抗震性。经常应用的框架剪力墙建筑结构就是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延性的拓展而建成的。一旦发生强度大的地震时,就会对部分分体组织体系造成破坏,其余分体组织体系则可构建抗震防线。从内力的分布角度可看出,建筑整体结构主要是利用多道抗震防线抵御来自地震灾害的破坏,以防建筑物出现倒塌现象。此外,分体组织体系之间的主要连接构件,如剪力墙,采取科学的设计可使其能够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发生一定的塑性变形,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并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
        2.6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
        建筑物强度和刚度在建筑结构抗震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分流地震对建筑物的伤害也能起到降低地震危害的作用。当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物本身强度和刚度能够对地震力进行抵抗,如果能够将地震力分流到整个建筑上,让整个建筑共同负担地震力,就可以防止因为一个点受到的伤害过大而导致这个点出现局部崩坍,从而对整个建筑造成严重影响,这对于增强建筑物抗震性能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结语
        随着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政府部门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越来越重视,并提倡各个建筑企业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固性进行增强,希望以此来促使建筑物更好的应对地震灾害,能够在地震中保护居住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并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的损害。针对这种情况,建筑研究人员应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对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中、选择建筑场地时、设计平面布置时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并积极研发更先进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采取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等措施,达到增强我国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目的,对地震造成的各种危害进行有效防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生活、生产场所。
        参考文献
        [1]刘柳.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门窗,2018(02):132.
        [2]苗茜,闫风全.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7(16):164-165.
        [3]魏琏,王森.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建筑结构,2017,47(0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