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俊
(洞口县雪峰街道城东小学 湖南 邵阳 422300)
摘要:小学数学是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小学生要是能将这门学科学好,就是在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但小学生还处于受教育的初级阶段,思维能力还没有被完全的培养起来,逻辑分析能力也没有建立起框架,因此,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就不能有效提高。本文据此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小学生学好数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引导策略;小组讨论
引言
现如今的小学教育正倡导教师改变旧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拉近师生距离,以此来顺应当代学生的学习新方向,并逐渐将学习局面从教师绝对把控课堂转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达到师生之间共同尊重、共同进步的教学新目标。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引导的教学。
1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的重要意义
课程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教师们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也不断在探索。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向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迷茫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分叉路口,并带着自信和探索的欲望走向成功。在家里,家长是学生生活的教师,而在学校,教师是学生优秀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引导犹如明灯,照亮着学生的前路,让他们背上知识的粮食,踏上成功的旅途。在教学中的有效引导,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知识的是学生,最终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让他们在轻松的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产生学习兴趣,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成绩由此提高。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有效引导”的有效策略
2.1教学课堂充满愉悦和有趣的氛围
小学生的情绪来的快的同时也比较不稳定,教学课堂的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心情如何。不好的课堂氛围就会导致他们的坏情绪,无法集中精力,听不进教师的讲话,再加上教师的古板教学模式,更可能让学生产生抵抗心理,最终不会好好学习,教师也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更不用说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针对这种状况,营造一种愉悦、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内心安静下来,消除烦躁心理,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课堂上主动表现自己,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并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这过程中应该要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历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奇妙,产生更强的求知欲,从而更加喜爱数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知识小竞赛和情景小游戏,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教师在教学空间图形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并选择所要展示的图形,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肢体来将自己的图形展示出来,并在最后展示完成后点评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夸赞做的最像最标准的那一组,鼓励做的不太好的那一组,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向着学好数学的方向努力前进。
2.2细化学习目标,明确课堂导学方向
学习目标主要指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取得的预期学习效果,通常包括课堂学习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对学生后续学习状态有着关键性影响,因此必须将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细分,预先确定课堂导学的教学方向和定位。
但传统小学数学学导课堂中设定的学习目标就较为笼统,无法充分发挥学导课堂应有的实效性价值,也无法为课堂“导”“学”提供可靠理论依据。例如,教师在讲解“乘法分配律”相关内容时,可将学习目标分解成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前自主预习,能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适当引入正确的乘法分配律实例,从而对乘法分配律有初步认知。第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促使学生深刻了解乘法分配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从而在探索数学客观规律时获得充实的满足感。基于此,在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正式开展前细化学习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建模意识以及自主运算能力,有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指明自主学习的方向,并充分发挥教师课堂导学的最大化作用,真正意义上为小学数学的“学”和“导”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2.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好像仅仅只有回答问题时的一点点交流,大多数时候还是教师点名回答的形式,学生在这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还没有任何思考就被提问。这样的模式没有给足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不能和同学进行头脑风暴,更不能参考和学习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以至于学生总是被束缚在固有的解题模式中,找不到出路。因此,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讨论交流,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互相讨论学习的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容讲完后,提出几个有关问题,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交流小组,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解决结果,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会兴致高涨,学习起来更加有劲,还能从讨论中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长处,从讨论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同时,教师在这过程中应该做全场的把控者,将现场秩序控制好,避免学生讨论其他无关紧要的问题,失去讨论的初衷,此外,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还应该对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补充学生讨论结果的知识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容记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4将实践融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并将这些不同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通过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对于学习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晦涩难懂的,他们需要一种连接形式,将知识的关键点和他们的思维连接起来,而这种最佳连接形式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看到知识的样子,可以看到知识运用起来的实际结果是怎样的,这样更加形象的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
例如,教师在进行质量单位“千克”时,可以考虑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和使用的称重工具,准备一些硬币、电子秤、砝码等测量工具,通过实践展示给学生们看,并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自己动手实验,在动手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触摸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结语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引导,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有效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国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 读写算. 2021(02)
[2] 李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20(10)
[3] 李林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J]. 读写算. 2020(1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千俊(1992年6月—),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本科,邵阳市洞口县雪峰街道城东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