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介语理论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普通话阅读推广初探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1期   作者:刘子萍
[导读] 中介语理论介绍进我国以后,在外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子萍
        云南省图书馆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中介语理论介绍进我国以后,在外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外语教学领域,专家、学者、外语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把中介语理论应用到我国的外语教学之中, 成果丰富。 值得关注的是,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普通话推广中,也可引进中介语理论,但相对于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旨在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为平台,把中介语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普通话阅读推广结合起来,最终总结出少数民族汉语普通话中介语的特点,并应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汉语普通话阅读
        一、中介语理论
(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中介语理论是在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介语理论注意到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双重影响和作用,从新的角度,即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作用,打破了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论束缚,使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中介语理论中,既有对过去应用语言学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继承,也有在新的历史状况下对这些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二)中介语的定义及产生的因素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L.Selinker1969年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提出来的,后于1972年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他认为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该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而处于中间状态的语言系统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因此,Nemser又把这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approximativeSystem“接近系统”(1971),5.PConder称它为idiosyneratiedialect(特异方言)(1971)或lnagugaelearner’5lnaguage(语言学习者的语言)(1978)。国内译法不一,如“族际语”、“语际语”、“中间语”、“中继语”,近年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译称是中介语”或“过渡语” 。
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
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况;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标语
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面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就整个中介语系统来说,这些因素包括:
(1)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
(2)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3)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
(4)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如避免使用某些难音、某些难用的词和语法形式);
(5)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说是中介语产生的根源。但就中介语语音系统来说,主要是(1)、(2)、(5)三项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又以母语的负迁移为主。在这里,中介语理论并不否认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也就是说,语言的对比分析仍然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中介语的语音系统中,母语的干扰更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介语理论并不是对于对比分析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对比分析的发展。除此以外,产生中介语的各种因素,不是相互孤立的,而往往是相互交叉的。某个中介语现象(某个偏误)可能是几个因素同时起作用的结果,只是有主有次罢了。
        二、中介语在公共图书馆汉语普通话阅读和学校汉语普通话教学中的不同表现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外语教学,观察的对象主要是接受课堂教学的学生。教师的教法、教材的内容,无不以目的语为标准。

无论是对比分析还是错误分析,都是为了使学生提高使用目的语的语言能力,完全掌握目的语,而学生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任务以及随时纠正语言错误尽力向目的语靠拢。  然而,在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朗读者(主要是儿童群体)自始至终都是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来阅读的,他们不会高度关注自己的发音是否标准,更多是沉浸在阅读的故事氛围之中,因此,在他们的阅读过程中普通话的发音更易受本民族母语的影响,它是介于本民族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地方汉语中介语。
        少数民族汉语中介语在双语区具有普遍的社会性特征。在同一民族的同一双语区,会出现大致相同的中介语系统,形成某一民族普遍使用的社会交际语言;而课堂中介语因人而异,其个别性特征则更为明显,不会形成某一民族普遍使用的社会交际语言。因此,课堂中介语,在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习得方式、发展速度、相互影响等方面与社会中介语均有很大的不同。课堂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模仿目的语的规范形式而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其偏误形式常会被学习者有意识地修正;社会中介语主要在自然的状态中习得的,其偏误形式只要不影响交际,就不会被有意识地修正,故其偏误形式相较教学中介语更为稳固。少数民族汉语中介语的稳定性远比课堂中介语强,它在社会交际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变化速度远不如教学中介语。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普通话阅读推广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建立专业化的馆员队伍
        图书馆馆员在整个图书馆服务过程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是全民阅读的倡议者。当地图书馆负责普通话阅读推广的图书馆员虽然不必像中文教师那样细致地分析每一个词的读音,但是普通话要具备一定的水准,要有能指导、纠正、帮助阅读者读音的能力。此外,馆员要熟悉馆藏书籍,并能对阅读者提供书籍选择的专业指导。
        (二)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合作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开展普通话阅读推广服务,对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所限制。如果图书馆与志愿者、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并得到省级或州市一级图书馆的指导和帮助,将有益于拓宽阅读推广的领域,加深推广的专业化程度。
        (三)丰富普通话阅读推广形式和内容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普通话阅读推广活动的受众大多是儿童,所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就要充分考虑当地儿童和家长对阅读的喜好,除了传统的阅读大赛、朗读比赛等形式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把书中的知识演出来,唱出来,以自己的理解当小老师讲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阅读者会高度关注自己的发音和表现力,会在专业馆员的指导下,绘声绘色、“咬文嚼字”的克服地方汉语中介语的带来的影响,从而向目标语——汉语普通话靠近。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促使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可以促使对语言习得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理论的完善,同时可以开阔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以及偏误分析的视野。总之,中介语研究可以成为连接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偏误分析、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一根纽带,使我们有可能把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推广主体, 引入中介语理论指导阅读实践, 对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推广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2]辛春雷.中介语与中介语理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2).
        [3]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学林出版社,2009.
        [4]李佳.公共图书馆儿童英语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