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春红
通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巴中 6367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道病症,包括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合并的肺气肿,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该疾病拥有较高的致残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
1)气道
炎症细胞浸润气管、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表层上皮,黏液分泌腺增大和杯状细胞增多导致粘液分泌增加;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气道壁损伤和修复反复发生;气道壁结构重构,胶原含量增加以及瘢痕组织形成,造成气腔狭窄,引起固定性气道阻塞。
2)肺实质
肺过度膨胀,失去弹性;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以及混合型;小叶中央型为多见,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和破坏;常发生于肺上部;严重时可弥漫全肺,并有肺毛细血管床破坏。
3)肺血管
血管壁增厚;血管内膜增厚,导致平滑肌增生和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严重时平滑肌增生、蛋白多糖和胶原的增多,血管壁进一步增厚。
4)肺气肿
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呼气的气流受限、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早期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炎症侵犯中小支气管壁后,可导致异常呼吸动力。
2.康复治疗措施
治疗目标:(1)改善功能障碍;(2)提高生活质量;(3)降低住院率、延长生命、减少经济耗费;(4)稳定或逆转肺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精神病学变化。治疗原则:放松、自然、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2.1呼吸训练
2.1.1腹式呼吸重建
主要包括:(1)缩嘴呼气阀。经鼻腔呼气,呼气时将嘴巴缩紧,如吹口哨,增加呼气的阻力,适当延长呼吸时间,在4-6秒内将气体缓慢呼出,减少肺内残余的气;(2)暗示呼吸法。通过触觉诱导腹式呼吸。可以分为双手置上腹部法、两手分置胸腹法、抬臀呼气法;(3)缓慢呼吸。提高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呼吸频率控制在10次左右,通常先呼气后吸气,能够有效提升肺泡通气量。
2.1.2胸廓畸形姿势练习
要增加一侧胸廓的活动;要活动上胸以及牵张胸大肌;活动上胸以及肩带练习;纠正头前倾和驼背姿势。
2.2排痰训练
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降低气流阻力,减少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体位引流;(2)胸部叩击;(3)咳嗽训练;(4)物理因子治疗。
2.3体位引流
适应症:(1)由于身体虚弱、高度疲乏、或者有术后并发症不能咳出肺内分泌物的患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肺脓肿时;(3)长期不能清除肺内分泌物。
禁忌症:(1)内外科急诊;(2)疼痛显著或明显不合作患者;(3)明显呼吸困难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
注意事项:(1)治疗时机选择。不能在餐后直接进行,选择一天中对患者最有利的时机;(2)应和气雾剂吸入结合使用;(3)引流的体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
体位引流程序:(1)评估患者以确定引流部位;(2)将患者放置于正确的引流姿势;(3)引流时让患者轻松呼吸,不能过度换气或者呼吸急促;(4)如果有需要,应该鼓励患者做深度、急剧的咳嗽;(5)评估引流效果并记录。
2.4咳嗽训练
咳嗽是呼吸系统的保护屏障,但无效咳嗽会增加患者痛苦,消耗体力。咳嗽的过程包括:深呼吸、短暂闭气、关闭声门、增加胸内压、声门开放。正确的咳嗽如下:(1)深吸气,达到必要的吸气容量,吸气量必须超过15ml/KG(体重);(2)吸气后短暂闭气,使气体在肺内有效分布、产生足够的咳嗽驱动压;(3)关闭声门,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4)腹肌以及胸部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加腹内压来增加胸内压,使呼气时产生高速气流;(5)声门开放,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
辅助咳嗽训练:患者两手放在上腹部,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两手压在患者手上,在咳嗽时施加压力,帮助增加咳嗽的力量。在训练过程中,要避免阵发性咳嗽,同时有脑血管破裂、栓塞或血管瘤病史患者应该避免用力咳嗽,最好使用多次的哈气来排除分泌物。
2.5呼吸肌训练
2.5.1腹肌训练
患者采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练习,开始为1.5-2.5kg,以后也可以逐步增加到5-10kg,每次腹肌练习五分钟,也可以仰卧位作两下肢屈髋屈膝,两膝尽量贴近胸壁的练习,以增强腹肌。
2.5.2吹蜡烛法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口前10cm处,吸气后用力吹蜡烛,使蜡烛火焰飘动。每次训练3-5分钟,休息数分钟,再发福进行。每1-2天将蜡烛与嘴巴的距离加大,直到增加到80-90cm。
2.5.3吹瓶法
用两个有刻度的玻璃瓶,瓶子的容积为2000ml,各装入1000ml的水;将两个瓶子用胶管或者玻璃管连接,在其中一个瓶插入吹气用的玻璃管或者胶管,另一瓶再插入一排气管;训练时用吹气管吹气,使另一个瓶的液面提高30mm左右,休息片刻可以反复进行;通过液面提高的程度作为呼气阻力的标志。
总而言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肺部功能带来较大伤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康复训练,强化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