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长荣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镇望佳学校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将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学生形成一个团体,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在小组中共同探索,学到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指的就是在课堂当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要有两名以上成员,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共同沟通、交流和探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当前,在诸多国家当中都在普遍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显著,被称为是近些年来最成功的教育改革。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小学数学小组团队活动学习效果现状
2.1学生主动参与者少
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课堂看上去轰轰烈烈,当真正反馈小组合作情况时,积极回答者没有几人。即使有时在观摩课或示范课上讨论比较激烈的小组,也只有一半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小组内其他成员好像是旁观者。在讨论不激烈的小组,成员往往不知所措,参与率极低,大部分时间学生处于冷场状态,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小组交流不充分
在小组团体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目标定为如何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没有长远规划,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一步步引导学生按自己预先的备课进行授课,而不是在不符合预期回答的情况下代替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再问一句“是不是这样啊?”导致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不能充分交流,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3教师不敢放手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大部分教师不敢让学生独立活动。但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公开课上遵循倡导设计了小组活动,但常常是活动还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止,最后由几个学生或教师讲出答案,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真正提升。
2.4学生思维自由度低
在课堂上,教师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较多,对学生回答不满意的也不作过多评价,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思想僵化,更谈不上提升创造力,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
3.1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了做好教学引导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生合作: 第一,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各组学员之间的合作情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控,如果小组成员对安排的合作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任务的内容和操作程序。第二,通过不断观察,教师要及时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霸权现象,保证每名小组成员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
第三,对于“沉默”和“冷场”的小组,教师要通过组间合作的形式让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保证合作效率。第四,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作业,尽可能详细地说明任务的内容,提前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问题。总之,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的实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更加热爱学习数学。
3.2优化组员建构,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要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优缺点,本着“同组异质”的原则将不同特质的学生组合到一个小组。教师应使小组中的每名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使每名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控制小组的人数在 5~6 人之间,人数太多会加大小组长管理的难度,人数太少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具体的小组合作形式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一名操作员和一名记录员,每名学生各尽其职,一起探讨教师安排的数学任务,最后由记录员将小组得出的讨论意见言简意赅地表述成文字,由小组长负责汇报,这样一来,学生会有很大的收获。各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角色开始互换,每名学生都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实施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优化组员之间的建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开展探讨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分组探讨式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分组探讨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拥有探索求知和研究的空间,在小组中以小主人身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创新,畅所欲言。在一节搭配活动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目:有几种水果,每斤的单价——橘子2元,苹果4元,葡萄7元,蜜瓜5元,柚子 3 元。教师给每小组 30 元钱买这些水果,买水果的数量和品种自己选定,要求 30 元正好用完。你们希望买哪些水果?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这道题目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种。小组进行讨论时,小组长在记录大家讨论的答案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活动,大家讨论的积极性很高,都在力争想出更多的方法。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最后交流环节,每个小组的方法都很多,有的多达 8 种,方法最少的小组也有 5 种。有的小组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提出买得最全的方法,水果营养丰富,每种水果的营养成分不一样,每种水果都只买一份,大家分着吃都尝一尝,可以使每个人摄取更多营养。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听取他人的想法,学生打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养成了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学到自己没想到、没掌握的方法。而且,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学习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目的。
3.4实施小组合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教师这一身份在学生心目中是严肃的,是具有权威性的,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因为身份的原因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实施小组团队教学时,教师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一起讨论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跨越和教师之间的身份差异鸿沟,从而像朋友那样对话和交流,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情感等特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波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4-55.
[2]杨涛 . 实效,从小组合作“细节”与“能力培养”开始[J].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202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