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安全积极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3期   作者:李志国
[导读] 公共文化安全是农村和谐稳定的基石,
        李志国
        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公共文化安全是农村和谐稳定的基石,有必要厘清影响农村公共文化安全的积极因素。新时代在农村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水平提升,以及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水平过程中的做强主流文化、打造乡规民约、树立先进典型,正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安全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公共文化 文化安全
        
        农村公共文化,是指在农村具有一定普遍性、影响力的文化,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是农村文化安全乃至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村的文化传统、党和政府在农村的重要决策部署、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对农村公共文化及其安全产生影响。就积极因素而言,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新面貌,以及农村改善公共文化的努力,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安全水平的主要积极性因素。
        一、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
        1、乡村振兴战略提振农村公共文化。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经过三年多的推进,农村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广大农村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自身努力,不断提升经济水平、改变自身面貌、加强组织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农村的种种变化,都会在公共文化方面发生作用和得到体现,总体而言,农村公共文化的正能量不断增强,人们的致富热情更高,更期待美好生活并付诸行动,更积极参与集体事务,有更强烈的自我提升愿望。公共文化的提振,也会反作用于乡村振兴行动,使振兴动力更强劲、成效更显著。
        2、打赢脱贫攻坚战激励农村居民志气。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用八年时间,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全社会付出了巨大努力,农村贫困人口既受到照顾和关怀,也在扶志和扶智过程中受到激励,更多农村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决心和温暖。这场战役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影响同样非常深远,人们认识到贫穷是可以战胜的,美好富裕生活是可以通过奋斗实现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任何人掉队,大家将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
        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重要一环。当下及未来,乡村治理会在理念更新、制度建设、实践探索、各方协同、科技应用等方面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制度、体系和执行的牵动力量,将会带动农村文明程度和公共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的新面貌
        1、农村经济发展奠定文化繁荣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以最为直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观察,全国2018年至2020年数据同比增速分别为8.8%、9.6%、6.9%,呈快速增长态势,即便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仍然保持较高增速。数字以外,大量提振农村产业的政策接连出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举措正在逐步落实,农村居民的生活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提升。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有了逐步增强的经济支撑,农村文化繁荣更有后劲,农村公共文化的基调更加积极向上。
        2、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改善提高文化品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大家都认识到仅有产业和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各地都把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纳入发展日程,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厕所革命”等行动,既为发展乡村旅游打基础,也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做实事,不断缩小城乡间的环境差距。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在公共文化方面的作用是增强了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鉴赏,提升了农村整体的文化品位。
        3、农村乡风和人文环境文明即是提升文化水平。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文明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乡风文明、农村人文环境与农村公共文化不过是农村精神文明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其内容有极大的重合性。农村乡风和人文环境建设涵盖范围广泛,乡村方方面面发展都会在乡风方面得到体现,尤其应着力在党建引领、清洁家园、文化阵地、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典型选树等方面予以加强。推动乡风文明的努力和举措,将会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水平。
        三、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水平的举措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强主流文化。各地和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方面实施的硬件建设和开展的各种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和践行程度作为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产出效果的根本指标,如果一个地区主流文化边缘化、消极文化占上风,则其公共文化的安全性堪忧。从现实来看,各地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硬件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取得良好成效。
        2、打造新时代乡规民约。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水平,根本途径是制定农村居民集体认同,并自愿履行的乡规民约,以此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乡规民约上要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下要贴近农村居民生活实际,同时要兼顾易理解、好操作。良好的乡规民约即约束了乡村建设的管理者,也调动了乡村振兴的全体参与者,并且展示了推动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很多乡村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本地情况的乡规民约,取得一定成效,新的探索和经验不断形成。
        3、树立典型和先进形成良好氛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水平,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树典型、学先进。全国及各地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确立先进标准、评选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激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学习农村各类典型经验和先进主体,将会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促进正能量的传递,从而有力提升农村整体公共文化水平。

作者信息:李志国,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身份证:211322197709011011。电子邮箱:lzhg101@126.com。单位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110031),手机:13704023326。

李志国,1977.09-,男,蒙古族,辽宁建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发展、公共安全。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农村文化安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9BSH001)阶段性成果。
李志国,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发展、公共安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