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杨茂霞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自主学习模式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杨茂霞
        广东省阳春市春城街道第一小学 广东 阳春  5296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自主学习模式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依据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入大量的课外阅读的内容,使得课内外的教学内容联动,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地拓展、延伸。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从前刻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需要教师去进行调整、升级,以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状态。并且根据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也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这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和重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之中使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僵化、保守的教学体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仍属于儿童,因此,具有活泼、好动、天马行空的特点,基于这些显著的特点,教师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国当前的小学阅读教育之中,教学体系比较僵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对于阅读的热情也就受到了打击。而且教师传统的教育模式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大多数课堂学习之中,通常是一个老师带领着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阅读,所以教师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的阅读状况,也就没有办法对学生的阅读给出一对一的指导。
    因此,教师会选择给与孩子过度的自由,比如教师一般会等着孩子们提问,然后再根据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与回答。但是处于小学低龄阶段的孩子本身智力发育就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极为欠缺,所以孩子往往不太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甚至于有些孩子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这种实际情况与教师们的预期就相差极大,与预期的教学效果也相去甚远。而且,小学生的早期阅读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且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影响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浪费了学生阅读启蒙的黄金阶段,最终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大大减弱,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机会。
2、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重视。
        小学课堂的氛围对于学生教育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格外的重要。而这恰巧是会被老师忽略的部份。有一些小学的教师容易把生活中的情感带到教学之中去,这样带着情绪化的教学也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情绪,这样就没有办法带动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的热情,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恰巧又是随着自己的情感来决定事情的年龄阶段。因此,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教师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是基于对于学生情感的把握是教师能够教授好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因素。因此,教师要学会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比如:在阅读《荷叶圆圆》这一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丰富课程设计,安排学生们来根据课本内容演一出情景剧,让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水珠、蜻蜓、青蛙和鱼儿的角色,参与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3、传统的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需要坐在那里听讲即可。这样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早期阅读并没有任何效果。其次,传统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安静的阅读,学生之间自己读自己的互不干涉,但是,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图书之中,并不会主动的去跟其他的同学交流、探讨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这就使得每个学生之间都会存在着一定的隔膜,没有交流就没有办法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
        在阅读之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所阅读的图书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认知来丰富自己对于整本书的理解,进一步发散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


二、将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1、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情景式学习
        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堂设计、课堂模式,激发学生们对于阅读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生们愿意为语文阅读课程投入精力与时间的前提,只要他们对于阅读有兴趣,他们就会选择去自主阅读,并且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同时,他们会进入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学习状态比较被动学习而言,更加的积极并且有效果。通过自主阅读,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开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学会创造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诗《小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用视频或者PPT的形式让学生去观察荷花的生长和形态,带学生听潺潺的流水声,当条件不足,应用录像等,课后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激发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记录下来,并且通过对于视觉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与认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师讲课的真谛在于,要恰当的去引导学生自己领会知识的真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之中,教师就要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重组的时间去自己思考和树立整篇文章的内容,将阅读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之中去领会文章的真谛。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遇到困惑之后要及时的解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课文《翠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自己平常常用的方式来阅读一遍课文,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选择同学来交流自己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内容。先让学生大胆的交流、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而后教师再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进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课外书目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兼顾意义和意思两部分,做到两者的统一。教师在选择书目的时候,要重视书籍的经典性。经典的图书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品。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大这一类型书籍的阅读比例有利于为学生之后的阅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处于学生思想启蒙的阶段,学生的心灵空白且单纯,在这一时期运用名著来浇灌学生幼小的心灵,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文化的向往和对于阅读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并且教师打分。“合作、交流、自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这一点运用在语文课堂之中也同样适用。教师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阅读赏析比赛,并且大力宣传,吸引学生们前来参与,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当前我国学生的主要阅读形式就是快餐式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益处。学生对于书目仅仅只是浅显地浏览了一遍,雁去无痕,在学生的心里可能都没有对这本书的印象,就遑论这本书对于学生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注重故事的情节发展,而对于整本书的主题、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一概不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找出书籍的主旨和划出书中具体运用的描写手法。
三、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会终身拥有、并且不会失去的宝贵财富。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教育内容。小学教师要强化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不断地提升小学阅读教学地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思维[J]. 李丽.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9)
[2] 国培计划与传统进修实习的比较分析[J]. 吴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