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邹慧珠
[导读] 班级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知识修养
        邹慧珠
        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学 214155
        摘要:班级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知识修养,同时更在于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由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有时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损害学生的尊严,因此现代班级管理理念更注重激励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字:激励理论  班级管理  应用研究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因此采取的手段都应该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初中生相较于小学生思想越来越成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初中生心理也变得更敏感,越来越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合适的班级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力,增强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一、教育激励理论的概念以及内涵
        教育激励理论是指在教学和教育中采取激发学生潜力的行为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因此教育激励理论的目的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激励理论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并且提高学习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越来越注重创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班级管理中采取教育激励理论来提高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班级管理的现状
        由于长久以来教育模式的弊端,教师长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想法,把个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身上,当看到学生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多采用说教的方法进行教育,这种班级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甚至逃避心理。特别是初中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期望长期得不到重视或者满足,不仅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还容易使学生缺乏自信,因此班级管理方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能过分追求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其他优点,应该多鼓励学生,将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出来。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理念,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需要的人才,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三、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3.1实行班级管理干部轮换制
        一般班级管理干部是学生对学生的管辖,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常规的班级管理中,班干部一般是由表现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不仅不利于班级管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学习并不代表一切,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就抹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而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给予了每个学生公平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魏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就经常采用激励机制,要学生多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这样大大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基本上都不用教师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在班级管理实行干部轮换制度,采取行为激励措施,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2善于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
        很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做出一些损害学生尊严的事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时期,情绪变得敏感,尊重感需求加重,当然学生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犯错误的情况,这都是班级管理中的正常现象,而教师若是一味的采取批评教育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误时就容易给家长打电话或者邀请家长到学校来,这样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尊严,同时也不利于家庭教育。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从而采取措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被尊重,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用换位思考问题的处理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能够增强自信,从而自发的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班级活动之中。
3.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学生前进的方向,有了目标的指引学生就具有了奋斗的动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的激励,学生才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够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因此目标的制定要合理。如以学生成绩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的优势和进步空间,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目标指导,比如学生下次要前进五个名次。这种目标激励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确立前进方向,从而增强自信心,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总结语:
        教育激励理论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施行,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班级管理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教育激励理论应用到班级管理中,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运用好此理论,定能使班级越来越好,学生们遇到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张悦.基于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03(033):P.256.
[2]陈静.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005(035) :P.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